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最抚人心“煎饼香” 以文化人当“自然” 望云间·峄山 一勺鸡肉块 母亲的生日 我在大树下(散文诗) 蜕 变 摇橹船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以文化人当“自然”

□ 王莉

策划、提炼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源泉。如何策划好、提炼好,其实大有门道。总起来讲,要有地域特色、有可传承特质和灵活性属性,做到“自然而然”。

先说地域性。学校是社会机体的一个小细胞,文化应该根植于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丰厚土壤,从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但是,有的学校在“炮制”校园文化的时候,往往游离了这个中心,犯了“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凭空想当然地找文化设计公司来设计,没有深度思考学校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特色,结果弄得文化只呈现表面特征,没有触及师生内里灵魂。如此一来,势必劳民伤财、有百害而无一利。有的学校一次性花上十几万元找设计公司开发校园文化,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文化特色,没有做到文化的“专属性”,更何谈“特色文化”?鉴于此,在策划文化过程中,首先要深入了解学校服务区“半径”中所承载的地域性文化特色,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度挖掘这些表层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渊源,找出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然后,对“精神内核”进行多元解读和演绎。因此,文化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万不可强拉硬扯、生搬硬套。

再有一点很重要,即传承性。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总是产生于一种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考量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打造不可复制的文化力,是推动一所学校个性化、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经营学校文化时,我们必须尊重历史,植根于历史,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学校文化。然而,在现实中,随着学校主要领导的流动更迭,“新官”上任便将前任所设计的文化来了一次“兜底翻”或者“另砌锅台重垒灶”,结果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文化建设方面,只要是切合实际的校园文化,新任校长应该多一点建设性思考和行动,注重校园文化的“一脉相承”,不断给校园文化“添枝加叶”,从而使校园文化“根深叶茂”。只要一任任校长像接力赛“接棒”一样,经营学校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层面的文化,文化便一定会成为学校的“活化史”。

最后,说一下灵活性。根据辩证法来说,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学校管理是动态的,作为学校文化来说,有些也应是动态变换的。有的学校将学生书画等作品用高档方式装裱起来,有些学生毕业好多年后作品依然挂在墙上,仅仅成了美化墙壁的“点缀”而已,根本起不到激励后人的作用。说实话,到了这份上,文化也就有名无实了。当然,我们传承的很多东西已经“上纲上线”并写入校史,这些几乎是固定不变的。然而,在当下文化经营中,我们可以借鉴写作中“形散而神不散”原理,本着“一次性投入,重复性受益”的原则,在形式投入上“吝啬”一点,而在内容容量上“慷慨”一点,固定形式、更换内容,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实现最大限度即时性的灵活评价。有人说:“简到极致,是大智;简到极致,是大美。”有的学校利用当地粮食作物等乡土资源粘贴、制作“十二生肖”和各种图案,虽然形式不算高雅,却蕴含着让学生动脑、动手的“大智”,也是不错的做法。管理者应树立“文化围着学生转”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灵活又集约的文化体系,让学生在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发散思维、陶冶情操、增强自信。

诗人李白曾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崇尚自然、原生态、接地气,少一些矫揉造作、急功近利和所谓的“高山仰止”。

(作者单位:寿光世纪学校)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