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引生活之水 溯道法之源 用生活常识助力学生数学素养提升 教师的一盏灯 小学语文教学与管理有效结合策略 思维与兴趣的碰撞 多元巧串联 课堂妙优化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引生活之水 溯道法之源

□ 刘海艳

教育源于生活,融入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只有将教育教学置于大的生活背景下,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践行生活教育理念是课堂成功的有效保障。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发挥生活因子的作用,在文本与生本之间搭建起桥梁,为思维接轨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学生思维灵活多变,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因子,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启动课堂引擎、帮助学生建立真实深刻认知有积极帮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入生活之水,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文本感知、探究中,在历练学生生活体验的同时,让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真正落地。

以境为引,启动生活感知。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熟悉、体验和感悟,在体验中才能触发他们的情感。学生生活感知的启动不是随意的,需要外部力量的助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中找寻切入点,以情境作为依托,再现文本场景,助力课堂引擎的启动。

故事、多媒体、演讲、案例等都能为情境创设提供重要支撑。道德与法治文本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彩,与学生的生活存在多重契合点。教师还原相关场景,让学生回归本真体验,这样的操作设计自然更高效,对学生有特别的意义。

情境犹如春雨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运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认知碰撞。教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定》一课时,教师先展示各种班规,学生在阅读中一眼就发现了自己班的班规。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班规的作用,回忆班规形成的过程,学生很快进入交流探讨环节。当学生逐渐进入感知状态后,教师展示视频资料,将班规制定的影像资料展现出来。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情感立刻被触动,记忆被唤醒。教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具体场景,引出话题,学生的思维、情感被激活,探知欲望高涨,由此建立起来的认知自然是生活体验的结果。

以生为本,整合生活资源。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本,塑造他们的主体价值,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囊括诸多生活化元素,对学生起到的正向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学科属性出发,制定教学策略是高品质课堂的重要渠道。有的小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都是在讲深奥、复杂的大道理,没有什么趣味性,与自身没有太大关系。其实不然,道德与法治这种侧重理论知识阐述的学科也可以趣味盎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寻与文本相关的素材,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认知起点,在文本内容主题的基础上,整合生活资源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实践,能促使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形成全新认知。教学《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时,教师先从生活中的案例出发,为学生提供交流探讨话题。“对比下面的两个案例,你觉得他们谁的做法更可取?家庭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关心爱护就是应该的,我们就应该享受他们提供的一切吗?”在案例以及针对性问题的辅助下,学生对家庭贡献与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一开始,学生有比较偏执的认知,然而通过教师剖析典型案例,学生会建立起崭新认知。

以练为战,触发生活体验。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元互动的过程。知识讲解分析是互动,训练活动参与也是一种互动形式。教学过程最基础的步骤就是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相对简单,只要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文本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即可。然而,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据此解决现实问题,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培养能力,从而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多种实践活动,以练为战,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获得深刻、立体的认知。

唯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活跃思维,实现知识迁移,历练学生认知体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文本介绍了垃圾的类型以及减少垃圾的方法。单靠理论知识的阐述,根本无法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发挥主题优势,引入生活资源,设计训练任务。教师从开放性角度出发设计任务,优化展现形式。如:教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创新,实现废物的再利用。还有的教师以易拉罐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意设计。训练任务异常有趣,学生都感觉特别新奇,参与度极高。教师设计变废为宝的训练活动,打破了理论阐述的桎梏,从实践操作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化、独特的感知视角。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宝贝”,自信满满地进行详细介绍。小学生有无限潜能,教师结合文本内容以及生活实际设置训练任务,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五彩缤纷的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因子,使学习不再是抽象复杂的理论阐释,而是有血有肉、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具体灵动的探知过程。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文本主题内容给出具体化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规范学习行为,培养高尚品德,生发多重思维,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系巨野县凤凰街道办事处人民路小学)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