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要上出“思政味”
2024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发力、思政课堂与身边现实双向贯通,建好思政“金课”,培育一流课程,建强教师队伍,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这门课要想上出“思政味”,就要遵循核心素养导向原则,把握一体化的概念,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确保学生真正掌握法治知识,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从巨野县教育体育局近年的实践看,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我们要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教育者须紧密跟踪社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教学内容应呈现出层次性和渐进性,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核心要义。为此,教师可以将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实际案例融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确保每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全面成长。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讨论、互动问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创新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再者,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教学效果。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的案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法治精神。为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而且要积极回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由此,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每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了解每名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上的需求,制定出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方案,实施个性化教学。这一点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乎他们未来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更多的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组织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此外,实施个性化教学还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结果,要摒弃以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的做法。个性化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提升,唯如此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