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教为学”是炼成课堂高手的实践基点
——《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荐读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甚至是未来,关涉到学校里的课堂生活,最为关键的要素无非是“教”与“学”。观点的争鸣、理念的转变、行为的改进、技术的参与,都离不开对待“教”与“学”之间的纠缠,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抑或两者并举,都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成为课堂高手必须研究的课题。
目前,大有呼吁“教”慢慢退隐的趋势,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设计者,甚至是学习的同伴和教练。我认为,把“教”和“教师”逐渐边缘化,是不符合教学规则和规律的。“教”与“学”谁为主取决于“教”的开放性和可能性,取决于“教”的目的性,因为“教”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要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通过“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诸多面向未来真实生活和复杂世界需要的能力、策略和观念。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可以解读这一复杂运行规律;还有《道德经》中的“不言之教”、《论语》中的“因材施教”、《学记》中的“教学相长”等,这些典籍里的智慧,更可以启发我们对“教”与“学”之间关系的拿捏之道。我则最相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
“教”是教育必须捍卫的,它是教学行为的根本。我的理解是,现在人们大力主导“学”,应该是对“教”的一种反动,是过于重视“教”的缘故。我认为,时下“教”“学”相重、化“教”为“学”、以“学”导“教”,是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方向,而陷于“教”与“学”谁为中心的争论没有任何意义。这是我读了全国著名反思性教育实践家李志欣校长的新著《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观察与思考》后的心得之一。
今年1月,《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立即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争相购买阅读的畅销书籍。该书由5章构成,分别是:善于化“教”为“学”、精于设“思”成“品”、惯于驱“评”促“改”、长于驭“术”优“艺”、明于尊“律”寻“理”;其内容并没有具体体现某一学科的教学原理、思维逻辑和行为特征,更多是从课堂教学操作所秉持的观念、塑造的内涵、运行的办法、探寻的境界、遵循的原理出发,全面真实地再现了当前课堂教学的改革现状与追求,反映了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教研探索精神。
本书每一章节的内容均是李志欣校长以一名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双重角色,通过沉浸式日常观课方式,体验学校教学理念的变化与发展,诊断中小学一线教师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现课堂现场鲜活珍贵的教学经验和方案。每次观课后都经过与教师深度沟通与互动,形成的课堂观察心得,借此探讨并帮助教师如何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摈弃传统低效做法,实现课堂提质增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本书内容还体现了跨学科、跨学段的特点,记述了李志欣10年间所观课堂的形迹和心迹,其中涉及多所学校的新手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因此,接地气的本书很适合学校教学管理者、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者阅读,而且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改进和观课评课具有策略性指导,对教学管理者也有针对性的方法借鉴意义。
关于本书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价值,《中国教师报》编辑部副主任、《现代课堂周刊》主编褚清源先生在阅读后认为,教师要想成为课堂高手至少须关注3个方面,即“高处瞭望”“ 深处实践”“ 宽处漫溯”。对此,我不仅深以为然,而且对这3个方面有自己的认知。
所谓“高处瞭望”,就是用好“望远镜”看课堂,能跳出教学看教学,能站在育人高度审视教学,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能以育人为导向,以课改为方法,把人置于教学的核心地带,通过课堂看见人,通过教学发展人,以“爱人”之心做“育人”之事。当教师眼中有人时,许多问题都会有另外的答案。正像顾明远先生所言:“从育人着眼,做的事再小,也是教育;反之,做的事再大,也不是教育。”
关于“高处瞭望”,李志欣校长的书中也有阐释,即指向“跳出教来审视学”。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教”的逻辑里难以自拔,迷恋“教”,遮蔽“学”却不自知。正像书中第一章给出的建议,学校要把教室变“学室”,教师的职责是“导学”,而不是“教学”,要化“教”为“学”。所以,只有站在高处瞭望,才能减小教学落差,进而通过教与学的变革回应育人模式之变。
所谓“深处实践”,就是用好“显微镜”看课堂,不断降低课堂教学改革的颗粒度,从粗放到精细,从浅表到深刻,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迭代、不断纠偏、不断深化,让教师贯通地教,让学生深度地学,让课堂体现出“低结构、中温度、高生成”之美。书中谈到的倾听的细节、提问的细节、合作学习的细节等,无不体现了缩小颗粒度的意义,即“颗粒度越小,呈现的细节越多,教学的能见度越高,改革则越深”。伴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印发,“深处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所谓“宽处漫溯”,就是用好“广角镜”看课堂,即指教学的全景视野。课堂教学改革只有向更宽处漫溯,才能使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地。李志欣提出的“全学习”理念就是全景视野的体现。除此之外,书中的不少篇章同样彰显了其视野之宽。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东庐中学、北京十一学校等改革典型都是他观察研究的样本;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所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普拉卡什·奈尔的《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等书都是他信手拈来的素材。就像“所有读过的书,在未来都会成为心灵的血肉与灵魂的骨头,成为你未来的样子”一样,李志欣涉猎的所有信息,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支持着他的课堂改革行动。
对于本书的特点,湖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语文教师吴再柱这样评价:“课改的深水区在课堂,课堂的着力点在学习,学习的推动力在教师。如何有效推动学习,如何炼成课堂高手,李志欣校长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指导。读完此书,李志欣的《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至少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教育理念新而不奇。比如‘产出导向学习’‘让学习可见’‘构建容错课堂’等理念很新颖,但并不‘奇葩’。这些理念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二是传递信息多而不繁。书中传递的信息丰富多样,但并不繁杂冗长。李志欣在书中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清晰地呈现给读者。这种表达方式既避免了冗长的说教,又保留了信息的丰富性和深度。三是完善方案行之有效。李志欣在书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不仅涵盖了教育理念的转变,而且包括了具体的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它们能够有效地推动课堂革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本书内容为打造高质量样态课堂,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新观念、新思路和新策略,是一本培养课堂教学高手、指导教师课堂改革、引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课堂落地的有意义的好书。而且,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理念之书,还是行动之书,因为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携带着现场感;认知在不断迭代,理念在不断更新,又极具行动力。因此,书中所提供的不仅是有思想的方法,还是更多有方法的思想。
如果说成长的本质是相遇,那么,我期待有更多读者能遇见这本书,也期待读者在这本书里有更丰盈辽阔的遇见。
(本期荐读人系东营市教科院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