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青大的结局:并入国立青大,并非停办
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私立青岛大学是一个默默的存在。在汗牛充栋的高等教育史料中,关于其之记述寥寥,犹若在中国100多年现代高等教育历史的舞台上未曾出现过。在当代的文化与历史语境里,一些缺席在主流表达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常常会有“被遗忘”的叹息;而私立青大的“失语”,则是在百年历史烟尘中的被湮没,其间原因透过重重历史迷雾,或可能断得出一二分。
近些年,青岛地方教育和文化学者通过查找相关档案文献,将消隐的私立青大逐渐托举出历史“地表”,为人们认识这所百年前创立的高等学府拂去了些微历史尘埃,是非常可贵的历史重现与表达,只是依旧有些美中不足之处。
1924年3月底,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短暂兼任过教育部长的高恩洪,在北方最大实力派军阀吴佩孚的力荐下出任胶澳督办。到任后不久,他接受青岛士绅应创办一所青岛的大学之建议,很快于5月下旬着手筹办,6月下旬开始招生。8月21日,高恩洪被校董会推举为校长;9月中旬,新生开学;10月2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这段私立青大的创校历史,已经广为世人所知。但长期以来,因文献的匮乏,现有述及私立青大的文章皆认为其于1928年5月停办。
借参与编撰百年校史之机,笔者在遍觅文献的过程中,得以窥见私立青大较为完整的办学历程,其历史轨迹也臻于清晰。本文现就人们普遍对私立青大办学时间的认识之误给予辨正,以助对其作全面认识:私立青大的办学时间为1924年8月至1929年6月,且并非停办,而是并入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青岛所设的国立青大。
在搜寻档案资料时,笔者发现了一份私立青大的学生成绩单,包括本科、预科、附中学生的成绩。其中有1924年入学的工、商两科预科学生两年的成绩(罗荣桓、张沈川两年预科成绩全然在列),两科本科生从1926年9月到1929年6月3年的成绩;1925年入学的工、商、铁路管理科预科学生两年的预科成绩,和三科本科学生从1927年9月至1929年6月两年的成绩。预科学生丁观海、附中学生郭永怀从1927年至1929年的成绩亦在此单中。
笔者还偶然从一位收藏家的藏品中见到几期私立青大校刊——《青大旬刊》。此刊为学生所办,根据其中所刊文章推断,旬刊创办于1927年11月5日。此刊在1929年5月31日时出版至第29期。1929年4月15日,国民政府派员接收青岛,设立接收专员公署,4月20日将青岛定为特别市。5月21日的第28期校刊上就刊有私立青大学生在1929年5月上书给青岛接收专员陈中孚的信,力陈学校5年来勉力办学之成绩,希望能继续办理,并将学校改为市立。在信中,学生还言及青岛市一年财政收入约200万元,一所大学年经费不过20万元,且学校多年来也靠青岛市政府拨款才能维持至今,改为市立实是名实相符。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在南京中山陵举行,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纪念会。在5月31日的第29期上,还刊登有一则学生会监执联席会选出4名同学参加青岛奉安大典演讲队的消息。
新发现的稀见文献——私立青大校友创刊于1930年的《青大友声》,该刊第一期刊登了一篇校友的回忆文章,从中可知,1929年6月23日私立青大召开全体师生大会。这是一次正式宣布学校“结束”的会议,当时,会场充满了悲伤与幽恨交织的离愁别绪。会议结束后,师生们最后一次合影留念。6月24至28日,私立青大举行了最后一次期末考试。
此文所叙私立青大的办学时间与学生成绩单截止于1929年6月,两者相互印证。
以上种种,皆是私立青岛大学1929年6月依旧在正常办学的有力证据。说私立青大停办于1928年5月,显然是不确的,也是对这所学校在万般艰难中努力维持弦歌的忽视。
直到1929年,私立青大依旧在向青岛市争取办学经费,时年5月的报刊还有学校增设学科扩大招生计划的报道。私立青大是在督办高恩洪的强力整合下创立,经费来源也因督办之“强力”而得以确定。至于在筹办时定下的日常费用由督办公署、胶济铁路和本地绅商共同担负的方式,据现有不多的文献显示,这些款项并未妥善到位,特别是青岛绅商的捐助,目前尚未见到能否按时给予的证据。
学校开学不足两个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败北,高恩洪也结束了他的胶澳督办职务和私立青大校长的使命。接任督办以青岛财政困难为借口,将胶澳商埠所担负的学校经费压缩了九成,即使如此,也一再拖延,有时甚至减半拨付,学校办学陷入极其艰难的境地。后来,校董会和继任校长宋传典争取到一些青岛市和山东省的临时补助费,5年中,基本就依靠省、市政府的微薄补助在风雨飘摇中尽心维持校务。
从现有几封学校就申请补助费一事与青岛市、山东省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往来函件可知,从1924年12月开始,学校就不断向胶澳商埠公署(后改为胶澳商埠局)催拨款项(其间,奉系所派胶澳商埠局总办赵琪到任后,给学校增加了些许临时补助费),直到1929年4月。已经身处上海的宋传典,在1929年1月以私人身份写信给总办赵琪,请求给学校再增加临时费,且希望将临时补助变为经常费,赵仅答应增加临时费。1929年5月初,青岛市接收专员陈中孚通知停拨私立青大经费。从私立青大学生写给陈的信中,也可知青岛市拨经费一直持续到1929年4月,所以学生才有学校向来依赖青岛市拨款维持,希望改为市立的请求。对于山东省款项,从1924年11月开始,学校申请到一笔每月的临时补助款;1926年11月,校长宋传典出面,再次向山东省方申请到一笔省税项下的临时补助费,每月给付,两笔补助一直到1928年5月停止。
因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脚步挺进山东,身为奉系军阀的山东省省长张宗昌逃跑,他兼任校长的省立山东大学停办,所同意拨付私立青大的临时补助费也不了了之。私立青大校长宋传典厕身奉系,被国民革命军以“附逆”之名通缉,也于1928年5月逃往天津,进而远遁上海。现有关于私立青大于1928年5月停办的说法,应是根据宋之逃离,推断出学校停止办学的结论。不过,此断实为不确。
1928年5月,国民革命胜利的步伐进至山东,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就指令山东省教育厅接收原省立山东大学校产、校舍成立国立山东大学。因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五三惨案”,筹备工作迟迟无法开展,直到1929年5月中日就济南问题达成协议,日军撤出济南,山东省政府由泰安迁回济南,才开始提上日程。但很快,国民政府教育部就决定将这所大学改设青岛,接收原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一切校舍、校产,在私立青大校址成立国立青岛大学。
省立山大为省长张宗昌所创办,经费皆由山东省政府拨付。私立青大虽名为“私立”,但实际上经费是由青岛市、胶济铁路拨付,后来又得到山东省的补助。两校经费皆由政府拨与,这给之后被接收埋下了伏笔。1928年5月国民政府大学院设立国立山东大学时,就指令山东省教育厅接收前省立山大校舍、校产,因其是“伪产”。1929年6月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在国民政府第26次会议上提出改设国立山东大学为国立青岛大学,对接收私立青大校产、校舍有两条重要理由,一是该校为张宗昌逆党、前省议会议长宋传典所办;二是该校向无确定基金,全赖鲁省款及青岛市款补助。由是,私立青大作为逆党伪产而被接收。
国立青大在筹备时期,对省立山大、私立青大的学生就学问题制定了处理办法,即预科生转入山东省内各高中插班;本科生按照原有学系,接受转学试验和编级考试后转入国立青大;国立青大没有设置的学科,学生如愿转入指定的其他大学,经过考试及格者,学校可开具转学证明,并给予津贴。
因国立青大未按原定计划实现1929年10月开学,原有学生基本都由学校开具修业证明转学他校。这一点客观上也造成人们对私立青大与国立青大之间 “断裂”关系的认知。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国立青大并非与私立青大截然分离。在法理上,私立青大其名虽被取消,但其实则是并入国立青大。在私立青大校友不多的文字中,讲及母校时也是并入新大学,而非被撤销或停办。
私立青大并非结束于山东境内天灾匪患不断的1928年,也非停办于奉系在国民革命军胜利号角声中逃跑的1928年5月,而是在1929年4月青岛治权归属国民政府后,在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设置的规划下,于1929年6月发生的一次命运改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使然。
停办与并入,虽两字之差,但对这所齐鲁大地上第一所中国人自主办理的现代大学来说,却是截然不同的意义。说“1929年6月被并入新大学”,才是对私立青大在乱世中维持弦歌的坚韧,及其在遭受列强侵占20多年的青岛根植中华文化的努力,所应持的尊重和敬意。(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