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康复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论坛在青岛举行 努力办好“家门口”每所幼儿园 美国青少年学生山东夏令营在济南开营 邓云锋检查我省2024年夏季高考评卷工作 我省35个项目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 图片新闻 借力省厅“对口帮扶” 菏泽市定陶区:实现“特色课程”新突破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借力省厅“对口帮扶” 菏泽市定陶区:实现“特色课程”新突破

□ 记者 张晓燕 通讯员 杨伞伞

“书房门前一呀一枝梅,树上的百鸟对答答对……”这是地方戏两夹弦《梁祝》的经典唱词。不过,开腔亮嗓、咿咿呀呀唱起来的却是一群十来岁的孩子。他们甩水袖,转手绢,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这是发生在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邓集小学非遗社团课上的一幕场景。

“自2023年省教育厅对口帮扶定陶以来,发生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变化,孩子们的笑脸上洋溢着精气神。”菏泽市定陶区教体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朱玉环说。如今,在定陶区,无论城区学校还是偏远的乡村课堂,非遗手作、非遗创客、泥塑、武术、书法、健美操等颇具特色的系列课程频频出现在学生面前。

依托资源,研发特色课程

“我们定陶有‘半碗蜜’的两夹弦,有好听上口的柳子戏等非遗戏曲。上面的专家和对口帮扶学校教师的精心指导,让我们的校本课程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请非遗传承人来校园、进课堂,编排适合学生的戏曲校本课程,以课后服务的形式进行推广,让学生在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体验戏曲之美,在手眼身法步的揣摩中学得了知识和技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邓集小学校长朱延安说。

“作为千年古县,定陶这片沃土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戏曲、堆绣、绳编、皮影、书法、武术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但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课程意识和课程研发能力不足、资源匮乏、信息闭塞、师资力量薄弱等系列问题。我们急需上级单位和兄弟县市给予帮扶、引导,这是令我们深思和焦虑的一点。”定陶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玉平说。

理念引领,提升育人质量

东方春来满眼绿。2023年,这股春风给定陶教育带来了强劲的活力。省教育厅以试点实施为依托,选派高校、省级优质初中与定陶区开展结对帮扶,在中小学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供精准帮扶。济南、青岛、菏泽等12所省内优质初中与12所定陶乡村初中进行对接,签订帮扶协议。以特色课程为突破口,这里聚集了校园青春风暴,吹绿了一潭春水。

济南实验初级中学伸出援手,与定陶区杜堂中学结盟;同时,齐鲁名师陈万太的“名师工作室”也来了。名校、名师双层加持,助力定陶教育再提升。

“兰亭书法公社”、“羲之书法学堂”、地书苑书法广场、书法史演变走廊、书法碑刻以及60个青砖习字练习台……定陶区杜堂镇中学的校园是书法的海洋。每天下午上课前,该校全体学生就会自觉拿出习字纸,在悠扬婉转的古筝声中练习硬笔书法,全然不受外界干扰。“学校地处偏僻农村,以书法教学为突破口,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初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提升他们的修养内涵和艺术气质。”书法教师赵迎春介绍说。

自从与济南实验初级中学结盟以来,在名师专业引领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杜堂镇中学的书法特色课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该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菏泽市书法特色学校”“菏泽市书法教育基地”。

紧抓机遇,夯实文化底蕴

借助帮扶东风,定陶区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着眼“五育并举”,探索多学科、项目式融合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山东女子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先后到定陶考察,深挖“千年古县”文化资源,制定全区文旅融合规划,并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断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和杜堂镇中学书法特色课程一样,目前,具有本地特色的曹州堆绣、曹州绳编、版画、刻纸、扎染、牛屯“雷霆大鼓”、张湾“皮影”等课程在定陶学校遍地开花。冉堌等3个乡镇开展强镇筑基试点,实施课改项目2个,建设特色学科9个,乡村教育质量逐步提升,生源稳定率达96.2%

今年3月,省教育厅重点帮扶菏泽市定陶区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在定陶召开,再动员、再部署,致力于打造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定陶样板”。

“我们教育系统抢抓帮扶机遇,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在原有基础上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创新开展多形式的实践活动,与乡村本土文化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感知、品读地域文化,学校特色化、内涵式发展逐渐凸显。”定陶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瑞忠说。目前,定陶区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全区培育打造了16所“国家级特色学校”。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