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热”背后的冷思考
暑假即将来临,夏令营宣传也展开了猛烈攻势。不少家长为让孩子亲近自然、增长见识,踊跃报名参加。市场需求旺盛,数千甚至上万元的研学产品不愁销路,有的甚至“上线即秒光”。然而,据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夏令营活动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体验却如同“开盲盒”,“50多名女生挤在3间宿舍里,每天洗澡都要排队1小时以上”,与宣传时的承诺相距甚远。
“夏令营热”无疑寄托着家长的美好期盼。他们希望孩子能通过活动进一步磨砺坚强的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使之成为孩子成长的平台、发展的载体。但着眼当下种种乱象,提高夏令营活动的含金量势在必行。
文化性应是举办夏令营的初衷。夏令营只是载体,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文化是其内涵和灵魂,应当贯穿活动的始终。否则,夏令营就仅仅成了俱乐部或体育健身中心。有意义的夏令营活动需要用文化的视角来设计,从主题的拟定、路线的选择、场地的选址到活跃气氛的方式、项目的创设、小组成员的互动,再到最后的总结评价表彰等,都应用文化打底,用文化推动,使活动具有浓浓的“文化味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教育性应是活动的落脚点。如果说夏令营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而教育则是其精神品质。活动的设计应是为了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完善。判断夏令营的实效和时效,主要依据就在于此。家长给孩子报名时,着重要看能发展和提升什么,再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确保适合性和必要性。
确保安全是必须树牢的底线。活动组织者应做好安全预案,确保严之又严,实之又实,细之又细,把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活动安全、心理安全等都充分考虑在内,织紧织密每个环节,不能有任何纰漏。家长要充分检查组织方的安保措施,不能“只看广告,不看疗效”,要着重考察主办方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夏令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校教育有益、必要的补充,但无须拘泥于团体形式。家长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己设计活动内容和路线,亲自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实践,或寻幽探微,或参观名胜古迹、红色研学基地等,同样也可实现教育和发展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