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临沂市工业学校 写好“训育并举”服务乡村振兴大文章 情洒边疆育桃李 威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怀志红匠孵化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五向发力”构建育人新格局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临沂市工业学校 写好“训育并举”服务乡村振兴大文章

□ 廉德忠

2月,临沂市工业学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在临沭县临沭街道举办了2024年春季麦田管理现场培训会。专家、教师忙不迭地回答村民的咨询、提问,现场气氛非常火爆。

这是临沂市工业学校“以训助农”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该校根据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办学职能,开设了作物生产技术(农学)、畜禽生产技术(畜牧兽医)两大涉农专业,组建了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行走在临沭1000多平方公里的乡间沃土上,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书写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培养本土乡村人才

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我种了这么多年的地,现在才知道甘薯可以这样种。真是长见识了!”日前,学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走进临沭县大兴镇,为种植户进行甘薯科学栽培技术培训示范,参加培训的群众表示受益匪浅。

临沂市工业学校充分发挥“训育并举”功能,强化涉农专业建设,坚持办好作物生产技术、畜禽生产技术、建筑、幼儿保育、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等涉农全日制学历教育,为未来乡村培养本土职业农民。2013年以来,培养毕业生4178名。这些毕业生遍布全县村居、社区,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学校建有集培训授课、会议、餐饮、住宿于一体的7700平方米的培训中心,设立了乡村振兴教育培训基地,专门负责乡村振兴教育培训工作。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开展农村基层后备干部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全日制学历教育。到现在已经举办21期,毕业生有1700名。在已毕业的学员中,有100余人担任了村居和社区党支部书记,150多人担任了村居和社区主任。有37人考入高校继续深造,400多人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有的成为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老板。

为提升村居、社区“两委”成员学历,自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开展了6期共37名农村基层干部参加的专科学历教育。截至目前,已有302人顺利专科毕业,95人在读,有50余人继续选择本科学历提升学习,他们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智多星”、领头雁。

同时,学校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创业、电商、种子农药化肥经营、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畜禽防疫等各类技术技能培训。与大兴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玉山镇山农农业合作社合作开展蓝莓种植技术、甘薯种植和加工技术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从业技能。像大兴镇这样,为种植户开展的科学种植、栽培技术培训示范活动,因时因地因农事贯穿一年四季,年培训1.2万余人次。

选派科技特派员

为服务乡村振兴贡献技术支持

这个假期,临沂市工业学校的科技特派员张华特别忙碌。他穿梭于临沭县各个乡镇和街道、村居,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病虫害防治、动物疫情防控等技术指导和支持。

像他一样,王开东、胡尊正、杨进杰、方向飞、吴杰等科技特派员也都东奔西走,忙得不亦乐乎。这是临沂市工业学校根据镇(街、社区)急需选派教学能力突出、技术水平高超的骨干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带领志愿服务队伍为种植养殖企业、农民合作社和部分种植养殖大户提供“靶向”技术服务的情形。他们根据农村、农民需要,结合生产时段,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咨询指导和技术支持。

在发挥好科技特派员作用的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动物医院的特殊功能,为社会技术员提供培训平台,常年开展抗体监测、分子生物学诊断、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药敏实验、白痢净化等多种专项技术培训,每年培训技术员100余人次;为养殖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每年接受远程诊断、养殖场规划设计、现代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及绿色新型饲料的开发;为规模化养殖场保驾护航,帮助企业进行重要传染病抗体检测及免疫程序制定、寄生虫病检测及驱虫程序制定、疫病诊断、病原分离鉴定、治疗方案制定、疫病净化等,每年为养殖企业提供科技咨询200多人次。

同时,利用资源、技术、人才优势,为村民提供动物疾病诊疗,进行动物胸腹腔等全数字彩色B型超声诊断、影像学诊断、血尿常规分析以及常规宠物手术、常见传染病抗体检测、常规体检等,每年治愈动物600余例。

认领结对帮扶

为服务乡村振兴献策献力

学校建立了临沭县乡村振兴教育培训基地、临沂市工业学校金丰学院、临沭县社区教育学院等教育培训机构,以职业教育之力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石门镇金岭社区、玉山镇李村社区、后穆疃社区开展结对文明共建活动,先后派5名优秀共产党员常住社区,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同时,每年投资5万—10万元,用于社区道路、自来水及办公设施等方面的改造改善,捐赠实用技术类图书、电脑、办公座椅等,总投入150余万元。同时,开展文化下乡、联合文艺会演等活动,共同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最美答卷”。

在结对帮扶进村居的同时,学校大力开展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活动。依据临沭县“柳编之都”、山东非遗“莫氏绒绣”的美名和产业特色,聘请柳编、绒绣技艺大师任兼职教师,在教育与服务系、信息技术系两个系部开设柳编、绒绣技艺传承课程,培养了一大批地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发扬光大了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极大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书写了“训育并举”服务乡村振兴的多彩乐章。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