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人物风采 李家军:为学生储蓄奔跑致远的能量

第8版:人物风采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人物风采
08

李家军:为学生储蓄奔跑致远的能量

□ 张桂玲 季俊昌

人物名片

李家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党委委员、东营市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创新人物。主持、主研的多项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成果在省或市域内应用推广;撰写的10余篇论文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主编的《东营市实验中学致远文化建设系列丛书》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东营市实验中学先后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90余项。

教育要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三样东西,就是方向、兴趣与动力。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学生“抢跑”,不是急功近利地追求“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要为学生储存跑得更远的能量。如果说教育是一场马拉松赛跑,那么我们就要帮助学生找到奔跑致远的兴趣,找到向远处跑的目标,让每名学生都能心怀热爱,在奔赴星辰大海的路上跑出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的风景!

——李家军

“那时的实验中学刚刚落成,仅招收了8个教学班;宿舍楼非常简陋,只浇筑了水泥地面,我们这些大学毕业新分配来的教师毫无怨言地住了进去。每到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就带着8个班的学生到操场上捡石子、拔野草……”每当回忆起30年前东营市实验中学初建时的情景,对比目前发展到两个校区、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最大规模“领航校”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赵秀华就感慨万千,“30年,发生变化的不只是看得见的外在环境,更有看不见的内在软实力。像我,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青涩教师,而今已经成长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

这不止是赵秀华一个人的动情回忆。

3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但在李家军带领的团队与东营市实验中学共同走过的30年里,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寸寸的奋斗足迹,更有他们对教育越来越清晰而清醒的认知和行动。

寻找学习的秘密

“从高中来到初中,适应吗?”这是30年前,李家军刚从广饶一中来到东营市实验中学时,经常被大家问到的一个问题。

“适应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是,我在高中遇到的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后劲儿不足、差距越拉越大的问题,在初中找到了答案。”

彼时,在广饶一中任数学教师的李家军发现,从高一到高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每次看到课堂上总有几名学生因为跟不上趟而昏昏欲睡,他就会万分焦灼。

孩子从一出生就天然具有主动探索外部世界的学习能力,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会出现厌学情绪呢?

到了东营市实验中学,一向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李家军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

学习后劲儿不足,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受到了破坏。如果没有学习动力,学生就不会主动学习,进入高年级后一定会出现成绩下降的情况。

是什么让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李家军认为,拼体力、拼时间、拼汗水式的“题海战术”是最直接的罪魁祸首之一。

大脑也是需要休息和放空的。当人处于放松状态时,大脑才有机会消化这些知识,转变为自己的一部分。人的很多灵感和创意,往往是在大脑放空时不经意产生的。把学生的时间填得太满,他感受不到乐趣和价值,生命力就会丧失殆尽。

一味追求短时间内获取高分成绩的刷题,带给学生的伤害有哪些?

其一,尽管“题海战术”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但它存在一个关键问题:低效。单纯的“题海战术”并不见得能提升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和创新能力,只会强化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学风。

其二,无休止的刷题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过度让学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期望,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和反叛心理,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这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可能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或者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忽视时,就可能采取逃避、反抗等方式来应对。这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健康都是不利的。

其三,“题海战术”还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安排的习题,缺乏自主选择和思考的机会。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一辆汽车,如果只强调速度,而忽略其他功能,在该转弯时无法转弯,在该刹车时不懂刹车,其后果必然是偏离轨道,在悬崖上跌落下去。”李家军认为,家长和教师总是希望孩子快一点、再快一点,才能不落后于这个时代。殊不知,“欲速则不达”。每个孩子的成长自有他的周期和规律,如果父母过多地进行拔苗助长式的干预,孩子非但可能不会按照父母的意愿发展,反而会在父母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刹车失灵”。

因此,李家军经常强调的就是:“我们要着力研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而不是用蛮力去泯灭和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灵性。”

以数学为例。一名教师怎样认识自己的学科,决定了他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在李家军眼里,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具体的计算技巧或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思维方法体现了数学学科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这些能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数学,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观察现实、提出问题、抓住主要特征、抽象出概念或建立模型,从而深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各种现象和关系。

而这一切,绝不是仅靠简单粗暴的刷题就能获得的。

“这也是我们下大力气搞学思课堂改革的原因。”李家军说。

让学思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生长场”

“课堂,应该高度关注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成为一趟美妙的旅程。”

基于这种认识,2013年,在李家军的带领下,一场聚焦学思课堂的改革大幕正式拉开了。

学思课堂,有何魅力?

以语文教师于保东的一堂课——《愚公移山》第二课时为例。

师:这节课,我们要深入文本思辨愚公做事与做人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书写对愚公移山及《愚公移山》的认识。

师:你认为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请你书写出至少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你认为的重要顺序排一下序,并简要说一说你这样排序的理由。

生:意志,毅力,奋斗,朋友圈,资金,信心……

生:信心,能力,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朋友的帮助……

师: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根据自己的认识写出了很多自己的理解与见解,在排列顺序上也有自己的认识。要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究竟哪个要素是处在第一位的呢?请同学们用删除法再次深入思考一下,说一说你觉得应该排在第一位的要素。

生:意志。

生:能力。

生:方向。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不一致。我们来看看愚公在“移山”这件事上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再次按照文本顺序阅读课文,说一说愚公把哪个要素放在了第一位?

生:愚公把“移山”放在了第一位。

师:对,愚公把“移山”放在了第一位,移山也就成为目标。因此,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知道自己干什么,干的目的是什么。在明确了目标后,就要行动吗?

生:不是,还要研究、研究。

……

纵观整堂课,教师从经典的文本中依据文本信息让学生从全新的视角重构情景,并抓住关键问题设计驱动任务,通过不断追问,将学生不断引入文本的深处,让学生依据文本呈现的信息进行搜集、整合、评析、辨析、质疑、反省、包容、拓展等思考——在教师设计的深度思辨任务中,不断培养发现语言文字内蕴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在具有批判性、逻辑性的思维活动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

“这就是基于文本对文本价值的开拓。由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我们也容易被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左右,从而对经典文本的价值做出狭隘的判断。”于保东说,“这比获得一个有关愚公移山的‘千古道理’要困难得多,当然也更有价值得多。”他认为:“用愚公的思维方式学会做事做人,学生经过对文本的深度审视,结合文本信息构建的语境,这样的教学才真正切合教材意图,不但实现了文本价值,而且实现了对文本价值的超越,是文本教学的真正增值。”

这正是学思课堂的魅力:“以学习为中心”。就是在破解“想学”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学会、会学”的问题,也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路径的旅程。它更多地关注学科本质、学习能力、认知深度、学科思维模型、知识与迁移、应用与创新,重在知识创造性输出,更关注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生。

于保东的这堂课是东营市实验中学学思课堂改革的一个缩影,也是李家军理想中的课堂景象——

学思课堂不再是教师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之间充满了互动、探究和思考的活力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我们的学思课堂,是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PDCA理论为指导,即包括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 Action(处理)。将问题滚动循环解决……”2019年,东营市实验中学在山东省县域教科研工作研讨暨学校发展现场会上交流经验。分析现有国内外备受认可的教学模式后,学校基于学思课堂和深度学习研究的基础、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创立了16种以校为本的教学模式。

以“嫁接式”为例,如初中英语泛读课项目导读式教学模式、初中美术项目化主题单元教学模式和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模式就是“基于项目的学习”与本学科教学任务的有机嫁接。

怎样才能避免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而难以落地?

学校开展了“以师为本的教学效果点评展示”和“以生为本的教学案例深度剖析”活动。

副校长陈新波告诉笔者,“以生为本的教学案例深度剖析”,就是用教学案例展示各自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即坚持生本原则,把握课程标准,深化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以“典型教学片段评析”深度剖析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理念,在有效推进教学进程中实施教学检测、效果评价,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主阵地,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给予他们契合未来社会所需并且“带得走”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

“课程,就是要把学生带到更远的地方去”

“要想留住鸟儿,最终靠的还是原真的自然环境。环境好不好,生态优不优,鸟类往往比人类更有发言权。”

“鸟儿‘飞’进校园容易,如何才能长久地‘留’在校园里?”

这是东营市实验中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围绕“爱鸟护鸟”主题展开探究的一幕。

东营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有鸟类资源373种,珍稀鸟类的种类很多。东营市实验中学校园环境优美,保护得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来此筑巢休憩。因此,学校成为“飞翔的翅膀”青少年观鸟活动实践基地,多次与东营市林业局、东营市观鸟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欢迎鸟儿节”。

在持续的探究中,学生逐渐认识到:“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副校长马海忠告诉记者,这只是学校“致远”课程的一部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学校目前开展了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科学研究、艺术审美、身心健康、自我实现六大主题共90多门校本课程。如,身心健康主题包括“绿茵足球队”“旋吧国球社”等20门校本课程;科学研究主题开设有“数学潜能挖掘”“数学实践与探究”等16门校本课程;自我实现主题开设了“家庭厨艺展示”“家长大讲堂”等18门校本课程……

在丰富、多元、可选择的“致远”课程体系下,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学科间的鸿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时时处处的超学科与跨学科学习——

如,围绕“生态教育”这一主题,生物学科教师带领学生研究起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等课题;地理学科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的课题研究有“植物生产与水环境”“植物与环境”等;数学学科教师带领学生“让环保走进数学”,从分析绿化面积等角度引导学生提出绿化建议。

在“东营地区常见植物的识别”课程中,学生化身为“植物王国探秘者”,研究的是校园植物、常见果蔬、家庭绿植、粮食作物等;在“笔记大自然”课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用图画勾勒校园植物最美的瞬间,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用心与自然交流;在“经典生物实验”课程中,学生不仅会饶有兴致地观察植物的微观结构,体验微观世界的美妙与神奇,而且会精心设计“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寻找校园动植物”等内容,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致远”课程,何以“致远”?

“最好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主动选择中发现自我,在多元尝试中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利波告诉笔者,“从校本课程的自主开发申报,到学生自主选课、上课,从课程评价到师生成果展示,在教学实践中开发资源,在课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开展研究,在实践研究中提升质量,我们致力于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打造成一种持续的、渐进的、动态的育人过程。”

以科技教育为例。2023年8月,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在重庆落幕,东营市实验中学航模社团陈冠宇、彭晨钊、王谦硕组成的团队在固定翼察打团体赛中获得全国冠军(一等奖第一名),王帅霖、杨凌智、华君婷、李菁頔组成的团队在旋翼机团体接力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教师夏文强和郭朋伟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据悉,学校航模社团成立于2017年9月,开设了航空航天基础课程、遥控旋翼类课程、遥控固定翼课程、无人机编程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航空未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学生心中播下“航空梦”和“航天梦”的种子。据统计,航模社团自成立以来,共获得省一等奖及以上荣誉30多项,迄今已培养并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300多名航模爱好者。2018年,在全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智能航模竞技中获得全国冠军;2022年,承办组织了山东省“国家级校园航空飞行营地现场交流会”。

这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近年来,人工智能、传统文化、器乐、合唱、舞蹈、球类等50余个社团获省、市级以上集体荣誉20余项,学生个人获奖逾千人次;足球队取得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三连冠”;连续14年获得“CSP能力认证山东赛区金牌学校”荣誉称号;获批山东省首批校园航空飞行营地、全国第五批国家级校园航空飞行营地单位,开拓了科技教育新领域。

“东营市实验中学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学习热情高,后劲儿足。”这是东营市一中一名高一班主任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道出的是很多家长的心声,也给了李家军满满的信心和力量——

“走出校门,奔赴下一程,孩子们依然有想跑的兴趣、能跑的力量、领跑的自信。这就说明我们做对了!这就是学校最闪亮的品牌!”

“30年,如果说东营市实验中学从一株小树苗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其生长之奥妙,就是我们一直在为它积蓄生命的能量,也就是为学生储存跑得更远的能量。”

李家军与学生商讨“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