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临沂市技师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强市建设 “你不能来,我们就去!” 郓城县东城初级中学 陀螺文化进校园 中华体育共传承 肥城市石横镇中心小学 预防校园欺凌 共建和谐校园 图片新闻 荣成市第十二中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爱”在教育 “智”创未来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临沂市技师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强市建设

□ 通讯员 王荣圣

近年来,临沂市技师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内涵建设,强化技能人才供给,助力临沂先进工业强市战略。该校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技工教育优质校项目建设单位”“临沂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学校”,其“高端装备和控制技术公共实训项目”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

围绕产业需求强供给,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首先,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和机械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临港经济开发区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服务区域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发展。联系12所院校、3个行业协会、85家企业,牵头建设“机械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多方合力,培养机械产业高技能人才600余名。荣获全国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优秀学校”称号,成功入选“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单位”。其次,积极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对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商贸物流等产业,新建9所产业学院。其中,商贸物流产业学院围绕临沂商城国际化举办商城产业发展专题报告会,年培训电商人才4300余名。在网络促销活动中,帮助智通公司销售商品产值达2亿元,位列品牌榜第一。汽车服务产业学院100余名学生参与远通霸尔肯汽车翻新整备400余台二手车,为阿联酋汽车协会、尼日利亚“一带一路”促进会出口订单提供了有效保障。学校紧贴产业办专业,对接全市主导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新开设光伏应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应用、康复保健等11个专业,优化提升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等8个专业,实现招生1200余名,专业结构与临沂主导产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匹配度达80%

围绕企业需求强服务,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学校坚持“为企业创造高价值、为学生找到好工作”的理念,加快推进“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与格力电器、临工集团等200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新建15处“校中厂”“厂中校”。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用工、技术研发不足问题,引进山东三合精密机械公司建立“校中厂”,企业投资640万元,购置加工中心等设备,月生产高端液压精密部件1200多件。“校中厂”有效解决了耗材不够、学生上机实训时间少、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学生上机率由20%提高到95%以上。为解决格力电器生产线用工不足问题,学校安排100余名学生到公司生产线实践,助力企业生产,并与格力达成建设“厂中校”意向,定期选派高年级专业对口学生到公司“厂中校”工学交替,实现毕业即就业。同时,与山东同其万疆科技公司合作编制国家团体标准《职业学校“校中厂”教学建设质量规范》,为“校中厂”建设提供指导依据。与此同时,学校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中瑞电子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专业教师与公司技术人员一起研发电感元器件智能制造生产线,三代线减人80%,功率提高6倍;研发的轻量化软磁复合材料电机减重60%,该项目应用于电动无人机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在定制订单培养方面,学校与临沂木业龙头企业泰森日盛等20多家企业开展机电一体化、电工等多个工种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训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6000余人次。近两年,与曜灵新能源、山东盛阳等企业联合开设48个“订单班”,招生2600多名。

为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创新建立了“双抽”制度和“三段式”培养模式,提出建立抽考、抽教“双抽”制度,向教师传导压力,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督导,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建立“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拓宽基础知识;第二阶段,工学一体化,培养专业技能;第三阶段,与企业对接,定向培养岗位技能,实现毕业与就业无缝衔接。此外,学校还大力深化工学一体化改革,成功入选人社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开发院校、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强化竞赛引领,近两年获得国家级奖项19项、省级奖项183项。截至目前,学校共培养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名,国家级裁判员22名、省级裁判员11名,省、市技术能手200余名,省、市首席技师63名。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院长汤海山表示,将精准对接全市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参与“助企护航”行动,着力提升技工人才要素保障能力。深化产业学院、“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促进校企融合发展,积极争创全国优质技工院校,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