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东营区 将立德树人初心写入“共生教育”画卷
【总编说】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命运前程。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积极探索“立德树人”实现路径,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东营市东营区以区域整体推进“共生教育”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和区域统领,以共生教育理念引领全区学校育人文化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和评价改革,为县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实践范例和行动样本。
东营区东濒渤海,西依黄河,位于东营市中部,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具魅力的文化风貌。在这里,写意的黄河奔流而过,与繁盛的芦苇、浩荡的河海融成一幅天然的共生画卷,黄河文化、吕剧文化、石油文化等和谐共生、交相辉映……
“在东营区,和谐共生不只是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追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它同样是我们心中理想教育生态的愿景。”东营区教育局局长齐方国告诉记者,“就像一幅生命成长的多种形态、多种关系相互依存、彼此支撑的‘共生共美’画卷。画卷中,立德树人永远是最厚重的底色。”
如今,在“共生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这份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以评价改革立起立德树人“风向标”
立德树人,凭何而“立”?何以“树”成?
“我们在全区探索推广‘共生教育’,就是要关照人的整体性存在,尊重人的现实生活,唤醒人的生命意义,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齐方国说。
作为教育的“指挥棒”,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立起科学的育人“风向标”。
2022年4月,东营区教育局编制出台了三套评价体系,由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和特色性指标三部分构成。其中,基础性指标突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和规范办学,并设一票否决项;发展性指标突出进步程度、贡献力度,根据区域教育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特色性指标突出改革创新、特色亮点,由学校自行提报。
“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实施分类分层评价,注重增值性评价结果导向,引导各学校看起点、比进步,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是我们教育评价改革的鲜明特征。”齐方国表示,此次改革确立了27所市级教育评价改革基地学校,围绕教育评价关键领域开展多维度的评价改革研究,为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指标提供了标本参考。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有了评价体系,就知道了目标在哪里,向哪里发力了。”文馨幼儿园园长李艳表示,作为全区27处基地之一,该园立足园本实际,将评价延伸到课程、课堂、活动等各个方面,制定出适合本园的评价体系,有效推进了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完整成长、主动成长。
地处乡镇、缺乏办学特色、生源流失严重的史口镇中心学校,借助新出台的评价体系中的发展性指标和特色性指标,迅速找到了学校新的生长点,通过积极筹措资金增补图书近3万册,重点打造书香教室,有效提升了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
“评价不是为了分出三六九等,而是激发动力和活力,让每所学校、每名教育工作者都能看到上升的空间和希望。”齐方国说,这是东营区全面启动教育评价改革的初衷,也是确保“共生教育”始终走在立德树人正确航向上的关键。
将黄河文化做成沉浸式“根脉课程”
课程,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借助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优势,东营区将黄河文化融入课程建设,纳入学生研学实践,切入学校文化发展,将黄河文化打造成东营区课程建设的亮丽名片。
“我们启动了‘黄河文化育人’课程建设活动,指导全区学校从艺体活动类、活动体验类、实用技能类、乡土资源类、专业拓展类、传统非遗类6个大类去开发和实施,努力将黄河文化变为学生可感可及的身边物,把黄河文化基因深植学生心中。”齐方国介绍说,以东营区第一中学为例,依托沿黄河非遗项目,学校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翻身”特色艺术团、吕剧艺术团等社团,开发了“黄河古韵”特色校本课程。这门课程由“‘黄河工笔’中国味”“剪纸黄河人家”“芦苇画”等子课程构成。在创造性转化黄河文化的实践中,课程育人功效得以充分发挥。
为了更好地发挥黄河文化的育人价值,构建与“共生教育”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东营区积极参与黄河文化课程建设研究。2022年6月,实践研究项目“立足地域、校际联动,厚植家国情怀的黄河口课程建构与实践”获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年10月,全省黄河文化育人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现场会在东营区第一中学开幕,东营区展示的4节示范课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好评……一项项成绩的取得,成为东营区推动黄河文化育人最生动的注脚。
“在东营区,黄河文化既能走进课堂,也能走出校园。我们构建了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区情市情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据东营区教育质量和效能评价中心副主任王长青介绍,研学实践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社会体验联系在一起,将生命、成长、成人联系在一起,将天、地、人联系在一起,在研学实践中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成就学生成长的“诗和远方”。
据统计,截至目前,东营区共有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2处、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14处、市级社会实践基地28处,涵盖了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
让共生课堂成为师生共赴的最美“生命场”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渠道。课堂教学的质量,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
在东营区,秉持“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理念,打造具有东营之生态气韵的共生课堂,正是通往“共生教育”的一条绿色途径。
共生课堂,究竟有何魅力?
黄河中学教师赵志双用一堂道德与法治课《我们与法律同行》“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课堂上,赵志双紧紧围绕“打造生本化、校本化的活动课堂”这一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如《以案知法》情景剧表演、“生活小考场”和“相机下的乱象”等。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演讲、角色扮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生动性,使学生沉浸在情境中……
“在教学目标上,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相统一,确立‘德+X’的整合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设置‘任务化’‘项目化’统整的主题教学设计,通过情境体验、探究实践等方式,强化育人实效;在教学评价中,我们注重运用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起始值’,用好‘参照物’,做好增值性评价。”齐方国补充说。
在“共生教育”理念下,东营市胜利第一小学采取“量表式+学科类+综合性”三加联动式评价,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1+N”至美评价体系;东营区第一中学在摸索中初步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目标驱动下五步导学”共生课堂;东营区第三中学着力构建起了“基于生态高效分组学习的4335课堂范式”……各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学生发展阶段,打造了“一校一品”的共生课堂建设品牌。
共生课堂,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一名家长这样形容黄河中学的课堂:“在这里就读的孩子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不在于他们享有宽敞的教室、宽阔的操场,也不在于他们有先进的报告厅、多彩的校本课程,而是因为在这里,他们的情感能够得到共鸣,思维能够得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