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呵护孩子们午休“躺睡”的幸福感  一篇推文写出温暖的“月光曲” 图片新闻 阳信二中:校园开放日 搭建校家“友谊桥” “家校同心”不是“群起攻之” 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庄煤矿学校 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临清市艾寨丕介学校 开展“千里书信手拉手”活动 莒县第三实验小学:青蓝传承 同心共进 筑牢法治防线 共筑法治校园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筑牢法治防线 共筑法治校园

——平原县郭刘小学创建平安校园侧记

□ 王振洁 刘颖臻

“给同学起外号、辱骂同学,是不是校园欺凌行为?”开学第五天,平原县法院张立慧法官应邀来到龙门街道郭刘小学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张法官详细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教育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作为一所寄宿制学区学校,郭刘小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治校”,与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普法教育,积极开展依法决策、依法行事、依法教育、民主管理和监督工作,不断完善学校法治教育制度,提高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师生法治观念,积极打造法治、文明、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

党建引领,培养依法治校意识

近日,该校党支部与平原县法院平原法庭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双方就如何创新党建工作,提高师生学法、守法、用法能力,平安校园建设及模拟法庭等进行了交流。

学校始终把党建工作贯穿依法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积极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与平原法庭党支部共同开展以“党建引领、依法治校”为主题的党支部共建活动。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积极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与宣传活动,提升广大教师依法执教的理念,增强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同时,学校广泛开展“党建+德育”法治专题培训,邀请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举办讲座,从依法治理、规范管理、充分保护、安全有序、应急顺畅等关注点,专业地呈现学校日常工作所涉及的风险领域和责任要求,对教师开展扎扎实实的职业培训。

夯实基础,建立依法治校机制

为使依法治校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法治副校长任副组长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建立了以班主任为骨干、任课教师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队伍。定期召开依法治校工作会议,讨论和研究依法治校工作计划及相关制度,制定创建平安校园实施方案,把依法治校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

学校制定了《校园管理办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设置公开栏,公布举报电话,设立校长信箱、学校信箱等征求依法治校的意见建议。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的道路,保障学校工作有效开展。

此外,学校把常规管理中已形成的经验上升为制度,充实到学校管理制度中去,以求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形成系列化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凡学校重大决策均经集体讨论通过,确保教师民主管理、学校依法治理。

打好组合拳,推进学校良性发展

96日,平原县龙门街道司法所干部马晓晴到校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法伴少年筑平安”主题宣讲,详细讲解了防范电信诈骗、防溺水、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开学第三周,平原县检察院干警又应邀来到学校开展普法活动,再次为学生送上内容丰富的“法治大餐”……

学校依靠县委政法委、县教育局等部门,协调建立了由法治副校长和优秀青年政法干警为成员的“法治进校园”特邀教师师资库,通过“国旗下讲话”“法治夏令营”“开学法治第一课”“暑期安全小课堂”等形式,不断深化“法治进校园”工作,着力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潜移默化地在未成年人心里播下法治的种子。

“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911日,在学校六年级(2)班的教室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学校要求各班级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以丰富多彩方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为促使校、社、家三方形成法治教育合力,学校在校门口设立“家校连心桥广播驿站”,每逢节假日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争取家长的配合,监督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用浓厚的法治宣传教育氛围来切实加强学生的法治学习,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做遵纪守法的青少年。

法润校园,行胜于言。“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深入开展,焕发了依法治校的新时代生命力,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格局。”校长刘保东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弘扬宪法精神,强化依法治校的内涵建设,坚持依法办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普法形式,全力推进学校普法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努力用教育普法工作点亮平安校园的“长明灯”。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