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肥城:坚持“质量立教”  促进“五育融合 ” 诸城市东鲁学校:让青春健康之花美丽绽放 兰陵县第六小学 “四雁计划”为教师梯级发展赋能 以学校资源整合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淄博市临淄区玄龄小学 跟“小胖墩”“小眼镜”说再见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诸城市东鲁学校:让青春健康之花美丽绽放

□ 孙玉友 刘洪强

“自从上了初二,孩子就开始不愿意搭理我。我一说他,他就‘炸毛’,还动不动就要离家出走。我说也说了,劝也劝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就是不听。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梁老师,我该怎么办?”这是诸城市东鲁学校“青春健康大讲堂”的提问环节,初二学生文欣的爸爸正在焦急万分地寻求帮助。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该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在诸城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成设施齐全、内容丰富,集“声光电一体、观学研同步”的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和禁毒教育展馆,聚力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教育三大主题,研发多元课程,开展多彩活动,让青春健康之花在校园里绽放。

青春期教育聚家校社合力

针对自闭、叛逆等一系列青春期问题,学校开设了“青春健康大讲堂”,每周上一节专题教育课,由生物教师和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组成工作团队,精心备课和执教;开发“走好青春之路,唱响青春之歌”专题课程,每学期12节课,通过“架设典型场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的方式,带领学生团队经历一系列考验和疏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学会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利用团队的力量战胜各种挫折。

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管理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为此,学校在周边区域成立“幸福空间之社区家长学校”,依托学校公众号平台开设“N”个线上社区家长学校,每半月交流一次,每月上一节课。上学期,举办家长课程、体验式培训、公益讲座、特长培养等各类社区家长学校活动42场(次),现场参与的家长接近1万人次,线上参与的家长超过5万人次,学生、家长覆盖率100%,家校社共育的“铺天盖地”之势初步形成。2022年,学校“创建一三四N新模式,开辟家校社共育新航道”的做法荣获潍坊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开展

“梁老师的心理课声情并茂,非常有趣。她领着我们做了许多心理游戏,也教给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她的课是我们全班同学最喜欢的。”刚刚上完一节心理健康课的六年级(8)班学生小丽高兴地说。

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8名,在三至九年级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除用好心理健康教材外,还注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元素,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常规学科教学,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在学校的鼓励和倡导下,27名教师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健康咨询师证书。除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筛查、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心理主题实践活动外,还一体化研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一路心花”,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培育健康心理。

学校投资建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灵驿站,购置橡皮靶、橡胶垫、玩具角、投射沙盘以及沙发、屏风等专用设施,同时打造开心图书角、情绪宣泄墙等。学生可以在心理值班教师的专业指导下,通过沙盘游戏、心理访谈等,进行心理倾诉和咨询,找到调适之道,解除心中烦恼。同时,学校注重建好学生心理健康台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学生座谈会等,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常关注”。

健康生活教育扎实有效

为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学校在青春健康教育基地专门设立健康知识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随时提醒学生关注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健康宣教室,布设食品模型40余件,相关图书、画册2000余册,版面300余平方米,形象地介绍人体机能、健康饮食、传染病防护、科学锻炼等健康知识。学校拿出专门课时开展健康教育,每班每学期至少要到宣教室接受一次健康生活教育,每班自主选聘两名学生担任健康宣讲员和监督员,及时为同学们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劝阻同学们的不健康行为。

学校2019年投资350余万元建成了全省领先、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的“禁毒教育基地”。基地内部采用现代技术,配合大型弧形银幕、系列展板、互动游戏与人机对话等形式,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全方位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更深刻的禁毒教育。每年有2万余名青少年及社会各界人士来基地参观学习。

此外,学校还多措并举帮助师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例如,组织学生成立了篮球、足球、合唱、舞蹈、器乐、围棋等30余个社团,每年春、秋两季举办校园运动会,等等。这些措施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和运动能力。在2023年潍坊市运动会上,学校橄榄球队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今年的全市比赛中,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多个项目的运动队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