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优秀征文选登 一袋山核桃 我要上学!我要当老师!我要让孩子们都有学上、上好学! 用音乐点亮盲童的多彩人生 深耕十载“语同音” 潜心悟教润底色 萤火微光 愿为其芒

第7版:优秀征文选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优秀征文选登
07

用音乐点亮盲童的多彩人生

□ 滨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李婷婷

看不见头上天空的蔚蓝,看不见身旁花朵的鲜艳

看不见爸爸斑白的鬓发,看不见妈妈含泪的双眼

我知道在我周围,是一个大大的世界

我伸出渴望的双手,摸到的却总是,没有星光的漆黑的夜晚

这首诗是我们学校盲学生的真实写照。

10年前,我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来到滨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特教音乐教师。当时,朋友很不理解,她不止一次地问我:“你到那样的学校去教那样一群学生,能实现你的抱负吗?”是啊,我也无数次地问过自己相同的问题:在特殊教育学校,面对一群特殊学生,我能实现当初的抱负和理想吗?

但当我走进特校时,第一次见到这些盲童学生,我为他们的不幸而潸然泪下;第一次给他们上音乐课,我为他们歌声中的那份纯真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所感动;第一次跟他们玩游戏,我为他们那种跌倒了迅速爬起来的不服输的韧劲儿所震撼。当时,我的心里就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我要留下来,我要教好他们,我要让他们成才!”

那是周一上午三年级的一节音乐课。一进教室,我就被两名学生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有着一模一样的长相,皮肤、头发和眉毛都是雪白雪白的,甚至连眯着的眼睛也是白的——这是一对患有先天性白化病的双胞胎兄弟逍逍、遥遥。我很快发现,他们身上竟然有一股音乐的灵气。于是,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教他们弹古筝,用音乐点燃他们的梦想。

可接下来的困难,却是我始料未及的。由于他们视力存在缺陷,几乎全盲的他们只能通过触觉和听觉学习。我只能拿着他们的小手,通过触摸我的手来感知正确的手型,通过触碰琴弦来感知每个音的具体位置。一节课的时间,我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直到我腰麻了、手酸了、嗓子哑了,他们才能用不标准的手型找到正确的音准。

背谱对他们来说是更大的难题。由于看不清乐谱,只能靠我一小节、一小节地唱给他们听,直到他们能够背下来。一首普通曲目,健全学生几天就能完成,可他们却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由于他们内心的怯弱和自卑,加上一遍遍地高强度重复训练,他们打起了退堂鼓,一起向我哭诉:“李老师,太难啦!我们真的学不会。”

那一刻,我也觉得无比彷徨、迷茫。我又何尝没想过要放弃呢?可是,一想到两个残疾孩子的未来,一想起自己的教育初心,我又打起了十倍的精神。我给他们摘下指甲套,一边帮他们按摩手指,一边给他们讲残疾艺术家的故事,从丧失听力仍写下《命运交响曲》的贝多芬,到我国近代民间音乐家盲人阿炳……一个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终于使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我们终于迎来了古筝学习之路的春天。2010年,兄弟俩弹奏的一曲《浏阳河》荣获首届中国残疾儿童艺术节铜奖;2012年,他们弹奏的一曲《战台风》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齐鲁情·山东省首届校园学生才艺大赛”中获金奖,并获全国总决赛亚军。2013年,他们荣获全省残疾人艺术展演一等奖,并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艺术会演。

而他们的成绩和精神也鼓舞了更多视障学生加入学习古筝的行列。2015年,5名视障学生的古筝齐奏《丰收锣鼓》获山东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2016年,他们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春晚”的录制并获最佳节目奖;2017年,胡涛的古筝独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获山东省第九届残疾人艺术会演银奖。当他们捧着一个个奖杯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不禁流下了激动、幸福、欣慰的泪水。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把全部的真诚和才智献给学生。

因为音乐,学生收获了快乐自信;因为音乐,学生变得勇敢坚强;因为音乐,学生感受到了“我能行”。悠扬婉转的《My Heart Will Go On》优美感人,舒缓着学生焦虑的心情;母爱浓浓的《天之大》温婉深情,疗愈着学生受伤的心灵;质朴优美的《学堂乐歌》动人心弦,慰藉着学生孤独的心田;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催人奋进,激荡着学生不屈的灵魂。领略了音乐的魅力后,学生或轻松愉悦,或者热烈奔放,或者凝重深沉,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

艺术舞台,承载了多少薪火相传的责任与使命。多少次编排演奏,多少次早出晚归,多少次呕心沥血,多少次酸甜苦辣,都让我觉得无怨无悔。因为在我心中,只有一个愿望:让每名残障学生都拥有多彩的明天。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