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十载“语同音” 潜心悟教润底色
2024年,恰逢我工作满10年。10年时光荏苒,10年初心不变,用心吐字,用爱归音,用充满力量和温度的声音丈量梦想的高度,用语言符号的真情实感传递同呼吸、共成长的时代之音。
昔日青葱少年,今日扎根讲台。每当走进教室,听到学生字正腔圆的朗读声,我就会想起自己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时,在核桃林中练声的场景。中国播音学泰斗张颂先生曾说过:“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能够催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传承‘书同文’,成就‘语同音’,让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响彻寰宇,光耀千秋。”无论作为曾经的新闻播音员,还是现在的播音专业课教师,“语同音”一直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
“语同音”是字正腔圆的底色
记得刚进中国传媒大学时,受方言区影响,惯有的口腔开度问题成为我学习中的“拦路虎”,一度使我怀疑自己无法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一次集中小课,我们正在练习基本功,教室门被推开了,走进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他就是全国播音主持类院校通用教材《实用播音教程》的主编吴弘毅教授。
见到“师祖”,我们几名同学又惊又喜。惊,是因为读书十余载,我们从未见过老师的老师;喜,是因为吴教授虽已白发苍苍,但依然精神矍铄,还乐呵呵地要听评我们播读稿件。听完我的播读,吴教授笑眯眯地问我是不是山东人,并告诉我山东人发音特点是口腔肌肉的张弛度不够,叮嘱我一定要保持吐字归音动作的完整性,韵头、韵腹、韵尾都要交代清楚。
“播音员字正腔圆,才能真正传播成就‘语同音’啊!”吴教授如是说。
按照吴教授的方法,我再次试音,发音位置明显改变了。“四两拨千斤”的指导令我茅塞顿开,突破自我带给我柳暗花明的快乐与自信。这种快乐与自信一直伴随我日后成功走进直播间,登上各大演出舞台。在日复一日的新闻播报与大型晚会主持工作中,我时刻谨记唯有“字正腔圆”才能体现普通话所具有的音韵美。
时至今日,我也有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学生,我也要为他们进行听音辩证训练。看到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发音方法,能够字正腔圆地朗读广播词,我真正体会到了“语同音”的美。我想:他们的心里也一定感受到了柳暗花明的快乐与自信。那一刻,我觉得我和学生的心更近了。
“语同音”是文化自信的底色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加之多年从事新闻播音工作,使我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格外注意课程思政的渗透与运用。例如,在爱国主义题材朗诵作品《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中,我融入“情景再现”这一模块,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培养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为了提升学生表达的“对象感”,我鼓励学生把普通话测试题《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以模拟导游介绍的形式展现出来,既能通过设想表达对象调整自己的语言状态,又能借此丰富知识积累,增加文化底蕴;为了表达对防疫工作人员的崇敬之情,我特意加设疫情防控广播词训练,在《疫情无情,致谢有情》课程里,请学生模拟播报武汉解封首飞时空乘人员的致谢辞,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感受到“语同音”,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语同音”是幸福社会的底色
把提升学生语音面貌作为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把推广普通话作为传承“语同音”的使命。受继续教育学院委派,我走进德州市老年大学,向“退休不褪色”的老年朋友推广普通话。
老年大学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员学习热情高涨,发言踊跃。他们会在家做足功课,带着问题来上课,请我帮助解决日常说普通话时出现的难点。这时,我都会对学员积极学习的态度表示肯定与钦佩,同时向大家普及“语同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针对德州地区发音特点,我特意从声、韵、调的规范发音及存在问题进行讲解,并以示范朗读、学员跟读的形式进行指导,在课堂上为学员一字一句纠正发音。一名学员开心地和我分享,现在,他已经能够和孙子一起字正腔圆地朗读古诗了,真正实现了“语同音”,感觉非常自信。看到他们快乐自信地参加朗诵会,热情洋溢地与身边朋友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我感到由衷的自豪。我为能够帮助老年朋友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而感到幸福。
回首过去10年,我用声音定格最美的青春;展望未来,“语同音”是我传承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未来生活里,数字化将引领语言文字建设新形态,数字化的成果也早已进入课堂和寻常百姓家。在“语同音”的实践中,能为数字中国建设尽绵薄之力,是我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最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