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老父从军记 老师,您好 促拍满路花· 九丈崖 我的同桌叫“国庆” 超然楼赋 探访胜利之源 红色的十月 我必须徒手越过祖国的群山 秋天 嘉峪关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探访胜利之源

□ 周洪华

金秋九月,走进黄河入海口小城东营市垦利区,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平原上硕果飘香,满目葱茏。蓝天上,东方白鹳振翅翱翔;湖泊里,白天鹅戏水游弋;芦苇荡中,湿地苇莺欢快鸣叫;青草地上,白鹤翩翩起舞。这里既有美丽的自然生态画卷,也有遍地林立的一道独特景致——“石油树”。

石油工业是国家的能源基础。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沿着共和国石油文化发展脉络,追寻胜利油田诞生之地。

车窗外,田畴上的“石油树”(提油机)一上一下工作着,输油管道中石油奔涌,输入工厂,流向万家。车轮飞驰,驶近梦中的那片井场,我看到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源头活水——坨11井。

1965 年1月25日 ,在垦利区胜利村附近32120 钻井队钻探的坨11井,发现了85米的巨厚油层,试油日产1134吨,成为我国第一口原油日产过千吨的油井。在1965年2月2日举行的祝捷大会上,为纪念胜利村打出我国第一口千吨油井这一重大成果,石油工业部宣布,我国第二大油田命名为“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由此诞生。

这里是胜利油田的生产腹地,石油工人在这片土地上战酷暑、斗严寒,胸怀为国找油的雄心壮志,奋战黄河尾闾,奔波渤海湾畔。面对极端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他们扎根茫茫盐碱滩,风餐露宿,跋涉勘探,钻井找油,继大庆油田之后,钻探开发了新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创造了中国石油史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篇章。

秋日的蓝天上白云飘飘,胜利油田胜采三矿坨11井纪念碑周边,密密麻麻的提油机林立旷野,迎朝阳送晚霞,一刻不停地贡献着能源“黑金”——石油。站在坨11井纪念碑前,看着黑色大理石上雕刻的“中国第一口千吨井坨11井”烫金大字,仰望既代表“11”字符,又象征石油井架的不锈钢雕塑,以及其上象征“翻开石油史上新篇章,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打开型书籍塑件,我感慨万千。这座纪念碑展示着石油工人战天斗地、为国找油的劳动成果,也凝结了光荣的石油会战传统和浓郁的石油文化。

“辉煌坨十一”宣传栏上,我读懂了胜利精神、石油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胸怀大局、以国为重、以苦为荣、为国分忧、甘愿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是主动自觉、拼搏进取、负责有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开拓创新精神,是认真精细、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石油工人让垦利大地油流喷涌,为祖国贡献了辉煌的能源成果。自胜利油田开发建设以来,其油气产量的43%、已探明储量的45%都出自垦利地下。

时光荏苒,岁月倥偬,纪念碑旁,坨11井老骥伏枥,依然在蓝天下向地下争油。今年6月,曾因日产油量过低而被暂时关停的“功勋油井”坨11井成功恢复出油,迎来“新生”,可谓活着的“英雄”。整洁的井场,已经看不到当年现场奋战的泥泞坎坷、沧桑荒凉的景象,但这座纪念碑和垦利这片土地上林立的井架,一直在诉说着石油精神,在书写着石油文化,在怀念着曾经奋斗的光辉岁月。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