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更多孩子的“体育基因”
——对话寿光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国峰
【总编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近年来,寿光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将体育一并装进教育的“大篮子”,从培养与评价上同步发力,以多元机制构建了体教深度融合新模式,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参与性,更好地发挥体育协同育人作用,唤醒了众多孩子的体育潜能,促进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成长。
寿光教育的“走在前、挑大梁”,不仅仅体现在体制机制的创新,更延伸到学校特色品牌的实力打造、优秀专业人才的厚积薄发。寿光市曾获评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现代中学、圣城中学等21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寿光一中、世纪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世纪东城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现代明德学校等3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寿光中学、建桥学校等7所学校获评省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每年有近2000名学生在省、市级以上艺体比赛中获奖。近年来,寿光市共输送国家级运动员18名、省级运动员100多名,寿光籍运动员共获得4项世界冠军、12项亚洲冠军、60项全国冠军。
记者:机制活则道路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体教融合作为教育的重点工作,要想抓扎实、见真效,必须有一整套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在这方面,寿光是如何做的?
张国峰:在工作机制方面,我们2023年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1+N”体教融合新模式。具体说来,是这样的。为有效应对入学高峰,2023年秋季学期,寿光同步建成投用了5所大型义务教育学校,鲁清实验学校就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为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我们在全面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在鲁清实验学校加挂“寿光市体育运动学校”牌子,实施“1+N”体校管理模式的办学思路,即“1所体校”加“多所体育运动项目学校”。鲁清实验学校作为寿光市体育运动学校中心校,同时遴选部分具有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的学校挂牌“寿光市体育运动学校(项目)训练基地”,作为该体育项目的基地校。
记者:这种“1+N”体教融合新模式具体是基于什么样的设想提出来的,在实际推进中有何意义?
张国峰:过去,青少年体育脱离学校、脱离教育的“三集中”办法(集中训练、集中教学、集中生活),或许在短期内能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但从长远来看,也暴露出学生文化素质偏低的短板。我们依托鲁清实验学校构建“1+N”体校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既注重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又着眼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学习好的孩子爱上运动,让运动好的孩子爱上学习,让更多的孩子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吸纳有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的学校作为基地校,既有利于发挥学校项目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也在县域范围内构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体教融合发展格局。如,营里镇中心小学就是教体局确定的举重基地校。学校自2009年组建举重队,截至目前已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金牌410枚、银牌429枚、铜牌355枚,举重项目成为学校响当当的特色品牌。像这样的基地校,寿光目前已确定13所,优势项目涵盖篮球、排球、足球、拳击、击剑、赛艇等方面,各基地校之间互相借鉴、同促共进,为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夯实了基础。
记者:体教融合不仅仅要服务于竞技人才的选拔,更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立足一个“融”字,让广大青少年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在融合这一点上,寿光是如何“破局”的?
张国峰: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上,我们不采取单独编班培养模式,而是利用体育课、社团课、课后服务、节假日等时间开展集训。为了让运动员得到更多训练和比赛机会,我们整合域内体育俱乐部、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赛事管理资源,引入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校内体育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多竞赛平台,以赛促训。近年来,寿光市先后承接5项国家级赛事、10多项省级赛事、20多项市级赛事,以优质赛事助力打造了高质量校园体育生态。 同时,我们大力实施“明眸皓齿、体健貌端”工程,统筹推进近视防控、肥胖干预等一揽子项目,组建丰富多样的学校体育社团,打造了学生自主选择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项目“超市”,利用社团课以选课走班形式进行分项教学。坚持课内外联动,通过特色“阳光大课间”和体育赛事体系丰富学生体育锻炼平台,“学生人人进体育社团,人人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已经成为一项硬指标。今年5月,由中国教科院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健康体能教学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在寿光世纪学校开展,学校健美操、武术等社团的近百名学生进行了体育素养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管理人员、体育教研员等600余人现场观摩,对学生的素质表现给予高度评价。
记者:我们了解到,寿光曾向上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人才。而体育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立足长远贯通培养方面,寿光有什么机制举措?
张国峰:多年来,寿光一直坚持体教融合“从娃娃抓起”,打通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成长渠道,由县域内5所高中学校牵头,每所学校至少布局一个特色项目,依托中小学特色项目学校,为优秀体育人才搭建立体化成长通道,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人才培养链条。目前,寿光市高中学校已布局13个特色体育项目,27所中小学被评为全国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如,寿光市羊口镇杨庄小学,是一所坐落在寿光北部偏远乡镇的农村小学,却是远近闻名的“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排球)学校”,并在潍坊市级排球比赛中10次夺冠,培养输送出了全国冠军队员杨振宁、杨华兴等排球人才。小学校走出全国冠军在寿光并不是个例。这得益于寿光优秀运动员向上输送的三项制度。一是将运动员输送列入学校年终督导考核,鼓励学校将优秀运动员送出去;二是主动与省、市体校建立输送关系;三是及时了解上级运动队发展动态,把握向上输送时机。三项制度的有效推进,让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为打造“明日之星”创造了无限可能。
记者:任何一项工作的扎实推进都离不开评价这根指挥棒。对于体教融合工作,寿光是如何纳入学校考核体系的?
张国峰:为避免学校出现“重智育轻体育”现象,我们将体育师资配备、场地器材达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两年下降的学校,年度评价结果降低一个等次。不仅如此,寿光每学年组织4次学生体质测试,同时建立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家校携手确保学生每天校内外体育锻炼分别不少于1小时,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当前,校园体育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更好地利用各方资源,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争做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