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企业办学主体地位,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
我省职业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争抢”
53家优质合作企业,1500个岗位,200名毕业生,现场签约率超过80%。这是日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职引未来·就选山东”2024年航海类毕业生就业实习双选会暨全国港航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人才供需对接会上出现的一幕。
每年的毕业季,全省各职业院校都会出现这种学生未毕业就被“争抢”的火爆场面。“全省职业院校平均每年培养输送6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介绍,我省注重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企业、行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更加认同,选人用人更加主动。.
近年来,我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好政策供给“组合拳”,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其中,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被教育部转发至全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作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重大项目安排、资金拨付、改革成效明显地方遴选的重要依据,引导职业院校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搭建产教对话平台,对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优势产业和主要产业园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全面参与,做深做实12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分专业集群成立了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成的23个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行业人才需求统计、预测,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和预警退出制度,推动专业链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链、创新链。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全省中职、高职学校平均合作企业分别达14家、268家。
为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切度,2017年以来,我省大力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依托职业院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190家,其中有院校类实训基地83家,占比近44%,涵盖“十强”产业,较好地满足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从2021年开始,对现有公共实训基地开展绩效评价,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资金奖励,全省累计认定绩效评价优秀单位30家。年内将新认定一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总数超过200家,培养更多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同时,我省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组织实习实训、开展质量评价,将企业真实生产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将先进的生产服务标准转化为专业教学标准,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采取“校中厂”“厂中校”“前校后厂”“前店后校”等模式,广泛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全省职业院校平均每年培养输送6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我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乡村振兴、海洋强省、脱贫攻坚等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突出企业办学主体地位,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不但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新生态,而且提升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高水平、高质量,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王志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