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黑话烂梗”远离孩子
孩子经常说一些稀奇古怪的词语,令许多教师和家长感到困惑。“你个老6”“我真的会谢”是他们的“口头禅”;“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赫然出现在作文中;有的孩子用“栓”字组词,竟然组出了“栓Q”……令人费解、隐晦怪诞的语言表述方式,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成流行之势。
这些歪曲汉语音、形、义,不遵守语言文字使用规范的网络流行语,被舆论称为“网络黑话烂梗”,正在包围、侵蚀孩子身心成长的全过程。此类语言表达习惯,会破坏孩子日常的表达规范,扭曲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认知,对他们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黑话烂梗”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流行,引发国家层面和社会舆论高度重视。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其中要求整治“网络黑话烂梗”。人民网等官媒发文称“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
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是重中之重。专家指出,作为网络用语产生和传播的温床,网络平台难辞其咎。近年来,随着网络用户明显下沉,网络语言日益渗透到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否认,有些网络用语有其积极意义,能够促进沟通、加深理解。但有些网络用语关联不道德、不合语境的负面表达,甚至带有一定的恶意和攻击性,造成了中小学生面临的网络语言困境。网络平台要主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优化内容审核机制、算法推荐机制、信息传播机制,将“黑话烂梗”扼杀在摇篮中。网络监管部门须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用语的使用,严厉打击编造和传播“黑话烂梗”的行为。
家校应做好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中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家校须形成合力,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进行教育引导。学校要强化母语教育和网络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举办文化活动、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厚植师生语言文化底蕴,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规范用字习惯,深入领悟汉字之美,正确对待网络文化。教师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注意教学和日常规范表达,及时制止、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行为,如武汉市多所小学的语文教师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家长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放下手机,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引导他们远离不良的网络内容和语言环境,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网络黑话烂梗”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颗毒瘤。让“网络黑话烂梗”远离孩子,为孩子营造健康、规范、文明的语言环境和成长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