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书院小学依托社区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构建起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以项目或项目组块的方式推进,融合多学科联动实施,让劳动教育落地开花——
让每名学生都在劳动中成长
“您好!今天的水果很新鲜。请问:您要买什么?”日前,在滕州新时代超市里,几位身穿工装的“小小售货员”正热情地招呼着顾客。
“‘售货员’们都来自我校。这也是我校实施‘基于五育融合的校外场域劳动教育’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一个场景。”滕州市书院小学校长解洪涛介绍,“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家长包办代替和学校强化不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甚至轻视劳动……劳动教育的缺位和异化,着实令人担忧和痛心,也让学校意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为此,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着力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推动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与跨学科融合发展,构建“家校社”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学校还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方案,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依托书院街区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学校构建出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以项目或项目组块的方式推进,融合多学科联动实施,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开足开齐劳动实践课程,坚持每周劳动课不少于1课时,周四安排劳动社团开展活动,实现劳动课程规范化。通过手工课、集体劳动、整理小书桌、社团活动等校内劳动课程,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让劳动教育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
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多个非遗社团,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让学生在非遗传承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与价值。如,在“泥彩飞扬”社团开展的活动中,小小的面团经过学生的一双双巧手,在一番捏、搓、揉、掀的操作后,一件件生动的面塑作品诞生了,一个个憨态可掬、鲜活灵动的动物面塑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学生在体验传统工艺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作为一名优秀学生,既要‘上得厅堂’,也要‘下得厨房’。”六年级学生殷悦说,她在学校开展的“我喜欢的滕州名吃”食育课程中学会了做菜煎饼,回家后亲手做了一份让家人品尝,受到了家人的称赞。
“自从学校开设社团以来,孩子开始热爱劳动了,也变得更加懂事了。”殷悦的妈妈高兴地告诉记者,学校的劳动课程让孩子收获了成果和快乐,也得到了更多家长的认可。家长们逐渐意识到,劳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更需要家校社多方联动、协同育人。
学校还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经常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开展安全急救、花卉种植、烘焙美食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学校建立了拥有近百名家长资料的资源库,构建起社区服务、劳动技能、医疗卫生、职业体验四大类共育课程,启动了“家长资源进课堂”的课程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家长为学生讲述不同职业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
为切实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学校利用一墙之隔的历史街区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进社区、进场馆、进田园、进店铺、进企业”等活动,结合特色地域元素、行业元素、科技元素等,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劳动实践新平台。
同时,学校将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生物、音乐、美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并开展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各学科融合共育,不断开拓劳动育人的新格局。
在对劳动课程的评价上,学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打造融采集整合、督导评价、示范引领、互动学习为一体的学校线上管理平台,动态采集、整理、汇总、分析全校各班的劳动课程实施情况数据,采取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并灵活运用结果性评价、增值性评价,从而掌握劳动教育实施的真实情况。
从清洁整理到种植、烹饪,从非遗手工到街头义卖,从职业感受到社区服务实践,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真正“动”了起来,明白了“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反思中升华”的真谛。如今,课堂的半径在劳动教育中延伸与拓展,学生也得到了成长与锻炼。
“下一步,我们将盘活校内外资源,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全面提升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和价值,努力打造劳动教育的‘枣庄新样板’,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劳动教育的涓涓细流浸润学生的心田,在劳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前不久,在2024 年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观摩交流会上,解洪涛发言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