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孔子“好学” 兰陵赋 邹平长白山 风景在于内心 落叶的诉说 院子里的柿子树(外二首) 母亲 济南大观园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杏坛随笔】

孔子“好学”

□ 朱年强 李锋

孔子对“学”非常重视,“生而知之者”只是一种理想,“学而知之”才能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仅自己好学,而且鼓励引导弟子好学。

以身作则,敏求乐学。孔子的学习贯穿其一生,不拘细节,不矜细小,随时随地学习,做到“入太庙,每事问”,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学习看作一件快乐的事,如果从学习中得不到乐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好学者;“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十室之邑的地方,像他这样有道德的人是有的,像他这样好学的人却不多,孔子把好学看得比“忠信”更为难得。“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激发自己的潜能,而不是表现给别人看。“学”是实现内心幸福的人生追求与心智的愉悦,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是孔子对“好学”的解释。当人们质疑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时,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有常师之有。”可见,孔子是时时处处学习,做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承认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结果,所以孔子认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谓只要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学犹不及,犹恐失之”的精神,坚持学习和探索,就能拥有超乎常人的知识和智慧,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孔子潜于学习,深思之,体悟之,践行之,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独树一帜。

启发诱导,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茫不解;但思考又不能离开学而冥思空想,而要以学为基础。只有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的同时积极地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做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使于四方”。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和短板,才能虚心地从老师或者他人那里学到知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敏而好学”的基础上,还要对“问”不感到羞耻,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不断完善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仅仅学习是不够的,还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知识,并提炼升华为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智慧,做到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切记体察,悟理明道。在长期的教学和学习实践中,孔子对学习有切身的体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追求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孔子的这一思想被认为是乐学、好学的起源,这也如同王艮说的“学是学此乐,乐是乐此学;不学不是乐,不乐不是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曾多次提到过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他觉得,具有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就可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但是,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就不能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了。孔子根据弟子们不同的资质,分别授予不同层次和方面学问的做法,这是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孔子的这一思想被宋朝理学家朱熹概括为“因材施教”,这一思想还逐步演化为分层教学。

孔子通过自己好学、引导鼓励弟子好学、体悟好学成为“圣之时者”,同时成为我们勤奋好学的榜样,时时激励着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者单位:曲阜市教体局)

录入:宋锐锐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