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沾化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质量、重内涵、强特色、精管理
41所农村学校实现华丽蜕变
在初冬暖阳的照射下,笔者走进“冬枣之乡”滨州市沾化区富国街道的一所农村学校——富国实验学校。学校有两幢新建教学楼,一间间设备齐全的功能室,一条条漂亮的塑胶跑道,一份份精美的营养餐……在这里,笔者感受到了学生的幸福与快乐。
改善基础设施,旧貌换新颜
“几年前,一提到富国实验学校,人们想到的是破旧的校舍、简陋的教学设施、形同虚设的图书室以及泥土压实的操场。它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时代的浪潮中摇摇欲坠,似乎随时都可能被淹没。这造成了学校生源流失,影响了教学质量。”该校校长夏广兴说。
近年来,沾化区坚持用心办好乡村教育,让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激发活力、增添效力,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扶持政策落地落实,一系列变化悄然发生。
“我们实施了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投资3亿元建设学前教育全覆盖工程9个项目及城区教育工程5个项目,新增学位9390个;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更新全区15所初中的化学、物理、生物教学装备;投资5.2亿元的59个教育体育PPP项目,为农村学校建设学生公寓及教师周转房,并建设20个学校标准塑胶操场。如今,全区校舍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师生的幸福感大幅提升。”区教体局基建办主任于振凯说。
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有漂亮的建筑和完善的设施,而且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教师队伍发展,提质量,重内涵,强特色,精管理,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这样才能把学校办进群众的心坎里。
以改革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跟城区学校比,在教育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等方面存在差距。这两年,农村学校条件好了很多,基础教育设施改善了,就能留住骨干教师,招引优秀青年教师,从而破解了乡村教育难推进的困境。”利国乡学区主任张跃军说。
近年来,沾化区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教育的“第一要务”,着力打好师资队伍建设“组合拳”,着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及待遇,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呈现出全员提升、骨干壮大、名师涌现的态势。
在距离城区30公里的利国乡马营小学,走出了一名“90后”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霍玮。“我2013年入职,从教11年,经常参加全区英语教研组组织的各级培训和研讨活动,加入市、区级英语名师工作室深度交流学习经验,紧跟教育改革前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得以快速成长。”他说。
“我们建立集团化办学管理运行机制,开展城乡‘对口支教’‘教育联盟’‘共建共享’行动,成立10个教育集团和5个幼教联盟,通过镇域内小范围流动、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集团联盟内师资共享流动等多种形式,整体提升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同时,创新开辟教师成长‘新赛道’,完善教师梯级培养机制,启动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重点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落实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创造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乡村教师的归属感、获得感,激发了乡村教师队伍活力。”区教体局人事和教师工作科科长徐国凤说。
沾化区推进“一个都不能少”工程,落实帮扶机制,实施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全区46所小学全部开展课后服务、托管服务,惠及2万余名中小学生;深入开展中小学配餐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学生吃得放心、安心、舒心;建立完善全学段、无缝隙的教育资助体系,确保应助尽助,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的关爱保护力度,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乡村教育未来可期
如今,沾化区41所农村学校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历经风雨,终于破土而出,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发生了蜕变。在这里,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的翻新,而且是无数梦想的启航,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见证,也是印证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问及富国实验学校今后的发展规划,夏广兴说:“现阶段,学校要致力于办好家门口的教育。在教育教学方面,打造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强化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稳步前行;大力拓展特色课程与选修课程,如人工智能编程、艺术鉴赏等,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发展需求。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与进修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教育科研能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今后,沾化区将着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机制,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校际资源均衡配置,把握教育持续创新性发展脉搏,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现在和美好的未来。”沾化区教体局局长丁明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