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父母的必修课 不要忽视“体育家庭作业” 学前教育莫被“抢跑式教育”带偏 红色基因需验证 “速成学历”乱象 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孰之过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随 感】

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孰之过

□ 刘树国

近年来,在“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政策的引领下,许多向农村教育倾斜的利好政策逐一落地,使得城乡学校在基础建设、教育结构、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就拿学校建设来说,一些新建、在建农村学校在软硬件方面后来居上,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市区学校的现代化办学水平。这一举措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先导作用,为广大农村孩子乐享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也为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现实保证。

尽管如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家庭陆续移居城区,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生源逐渐减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特别是一些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学校,处境更为尴尬。

生源的流失对振兴农村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被动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农村学校的发展空间和生存质量。

那么,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内、外在因素。

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乐享城市生活。有些人靠着国家的好政策和自己的敢想敢干成就了一番事业,有足够的资金在城区置办房产,从而举家搬迁到城市居住。自然,孩子也要到城区学校就学。这样一来,城区学校每多一名学生,农村学校就少一名学生。

二、爱慕虚荣的一部分人感觉城区的月亮圆。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部分群体物质生活不富裕,精神生活要质量。为了能让孩子到城区就学,不管贷款还是借钱,也要在城区买房子。为了孩子能接受优质教育,条件差一些的就租赁学区房,实施家长陪读策略。如此一来,农村学校又少了部分生源。笔者认为,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师资水平旗鼓相当,关键是看孩子的学习态度。只要是金子,放到哪儿都会发光。农村学校班额相对较小,利于“小班化”教学,也有利于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有关部门没能将生源外溢的口袋 “扎紧”。虽然各地有关部门强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划片招生,但收效甚微。有些有能力的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时,进不了市直去县直,进不了县直去镇直。这种学生的无序流动违背了划片招生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前基础教育正常的教育生态,造成了“学困生走不了、学优生留不住”的非良性循环。

四、农村学校教师自身存在的困扰也是导致生源流失的原因。农村学校部分教师年龄偏大,但因师资短缺,不得已仍旧披挂上阵亲临一线。他们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过于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部分中青年教师“佛系”“躺平”心理滋生,致使农村学校难以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加之只要有“好事”始终是既得利益的“小集团”占有,更打击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再提高,也为想让孩子去城区就学的家长落下了口实。建议农村学校在对教师考核、评优等政策方面根据教师年龄特点划分层次,尽可能使青年教师有梦想、中年教师有方向、老年教师有希望。

五、在一定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学生要“静”,教师要“动”,然而部分农村学生也想“动”,那就来个以“动”制“动”策略。目前,仅靠城区与农村学校之间你出几名教师交流、我进几名教师轮岗,难以堵住学生择校的“口子”。应该采取大批次、大批量交流轮岗的形式,包括距离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教师都要“流动”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堵住农村学生去城区就学的路子。

以上是农村学生流失的主要因素。坦言之,农村生源的减少,或许也是部分家长对农村学校教学缺乏信任感的一种抉择。平心而论,农村孩子转去市区就学是家长的一种观念,因为部分家长认为农村教育比不过城区教育,在孩子成才的道路上还是城区学校顺风顺水,只有城区学校才能够为孩子到达成功的彼岸保驾护航。换位思考一下,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农村学校要想生存就得发展,要想发展就得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创办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因为现在的学生、家长都很现实,加之有些人从潜意识里就认为农村教育比不过城区教育,他们看到孩子一次考不好或者教师的一次教学失利就感到“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恨不得立马把孩子转到城区学校。

总之,家长去城区购房、租房,目的很明确,多数还是奔着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去的。但凡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蕴含一定的变量。“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农村学校及教师要思变求进、向新而行、自我提升。通过网络研修、外出学习、专家引领、校本教研、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并善于挖掘校内外的发展潜力,积极打造学校亮点、创办学校特色、铸就学校品牌,创造性地开展诸如艺术教育、特色教育、课后延时等服务。这样,才能让学生与家长感受到尽管自己身居农村,也能享受到像城区学校般的教育,从而实现城乡学校“并蒂花开相伴,比翼双飞相随”的局面。

(作者单位系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

录入:宋锐锐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