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用一生做一件事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艺。这正是传统手工艺人的宝贵精神内核,也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及世俗名利裹挟之下所缺乏的人生判断与价值定见。”这是《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第一页的一段话。
以执着打破常规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现如今,高科技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例如:3D打印、人工智能、AI……但总有一些人,他们以执着打破常规,专注地去做点“东西”,将这个东西做“精”、做“细”、做“专”。此时,他们的人生便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被不断拉长,被人们铭记。我想,这就是“匠人精神”。
在《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本书记录的近20位中国传统手工艺人身上,我看到了这种精神:一种执着的精神,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修故宫的人》这一章节中,师傅赵崇茂退休的时候塞给李永革一张纸条:“勿要一得自矜,浅尝辄止。”并告诉他:“古建筑修缮是一辈子学习的事儿,每次都有没见过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匠人一生只追求一件事、远离外界纷扰的执着。然而,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每位匠人对自己手艺的热爱。他们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用执着回报时光与岁月。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责任——将技艺传承下去的责任。
书中第二章记录的71岁的唐以金,一位古稀老人,倾尽家财买下一座座面临拆毁的古建筑,并移址重建。12年来,他“复活”了40多处古建筑,建成全州县思源民俗博物馆。在博物馆,唐以金集设计、施工、监理于一身,还兼做讲解员、保洁员、保安、服务员,坚持免费对外开放。为了节省开支,他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在有些人看来,这位像愚公一样的老人是傻的、蠢的。
步履不停,追求极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就像破茧成蝶需要接受时间与风雨的洗礼。他们秉持传统手工艺人的精神内核,持续激发深藏于内心的坚持和信心,向世人传达了传统手工艺人那种纯粹的精神之美。
把握人生之“度”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本书还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的“度”。
“如果没有胸怀,画出来的东西绝对不高级。”这是元青花大师饶克勤对自己的要求。(《饶家人:元青花复烧记》,上辑:匠人匠心)
“我有时候就想,做任何事情,对‘度’把握不了,都是驾驭能力不够的表现。想做到最好,就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跟为人也一样,不能过于偏执,也不能过于随意。我觉得对任何事物的把控都是一样的。做漆器跟做人,真没区别。”(《甘而:可漆器之器》,上辑:匠人匠心)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燕说:“大漆的气质是中国人温柔敦厚气质的折射,谦冲而温厚,含蓄而神秘,接近诗的意境和诗教传统。”(《盛世漆艺》,下辑:传家宝)
从上面三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本书除了邂逅工艺之美,也向我们传达出匠人匠心精神: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守“度”是人生大智慧。
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以执着打破常规。每做一件事,都应将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就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精神的指引下,《红楼梦》震撼世人。
耕耘不辍,传承不止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告诉我们,在纷繁的社会中,我们只有沉下身、静下心,术业专攻,精益求精,才能抵达新境界,传统才不会覆灭,传承才会永久。中国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工匠精神弘扬下去,才能擎起“中国制造”,才能诠释“中国创造”。同学们,努力吧!“中国风范”之火炬,正等待你我携手共同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