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鞋
“穿在脚上真可爱,爷爷疼、奶奶爱,小小儿郎长得快。”这首童谣所说的,就是昔日在农村孩子脚上经常可以见到的虎头鞋。
虎头鞋,因为鞋头呈虎头的模样而得名。在我国民间,虎头鞋有吉祥如意、福气满天的寓意。在幼童跃跃欲试、想要走路但又离不开大人搀扶的时候,父母给孩子穿一双虎头鞋,利于孩子脚踏实地。
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一是人们崇拜百兽之王老虎的威风与勇猛,希望孩子长得像老虎一样虎头虎脑、结结实实;二是人们将老虎作为吉祥的象征,有穿虎头鞋祛病驱邪的说法,希望孩子平安吉祥、健康成长。
可别小看一双小小的虎头鞋,它从打袼褙到纳鞋底,从做鞋面到绣花,一针一线都倾注了母辈们的智慧与汗水。
像虎头帽一样,制作一双虎头鞋也要经过许多道工序。首先需要打袼褙,这是做虎头鞋必备的原料。先在平整的木板上铺上一层纸,然后把旧布片用糨糊一层层地粘在上面,用手摁得平平展展的,最后将这些粘好的布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揭下来就成了袼褙。
接下来,根据设计好的式样,剪出“虎头”“虎身”和“虎腹”三部分纸样,即鞋头、鞋帮、鞋底三部分;然后把它们贴在袼褙上,依样裁剪下来,再在裁剪好的袼褙上粘上面料。面料通常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绸、缎或棉布,颜色的选择一般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有红、黄和蓝等。面料粘到袼褙上晾干之后,就可以在上面施展才艺了。
缝制虎头鞋,农家妇女除了要掌握裁剪、缝制、绣花等多种技法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缝制出与众不同的虎头鞋。
那些手艺高超的妇女们,可以将司空见惯的彩线巧妙地加工成虎须、虎眉或皮毛。而那些花红柳绿的布头,经过她们一双巧手的拼凑和搭配,转眼间就变成了虎眼、虎嘴和虎耳。
她们还经常使用珠子、扣子、小金属片等物品,直接作为虎眼和虎鼻;用兔毛将鞋口、虎耳、虎眼等镶边,红、黄、白间杂,轮廓清晰,兔毛随风飘动,虎头顿时“活”了起来。
于是,孩子们在行走或玩耍的时候,闪闪发光的珠子或金属片,还有毛茸茸的兔毛,与虎头上鲜艳夺目的“王”字交相辉映,常常引来街坊邻居们的夸赞。
我国很多地方,在小孩过“百岁”(出生百日)时,有外祖母给小外孙缝制虎头鞋的习俗。无论白天多累多忙,外祖母们晚上也要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聚精会神地为小外孙缝制虎头鞋。
而在有些地方,则是由姑姑来为小侄子缝制虎头鞋,而且需要做3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俗话说:“头双蓝(取其谐音‘拦’,即拦住不夭折),二双红(红能辟邪,可以免灾),三双紫落成(意即孩子在自家长大)。”有了蓝、红、紫3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孩子必然会安然无恙。
一双虎头鞋倾注了长辈对晚辈的爱心与祝福。长辈不仅希望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而且希望他们长得结结实实,有虎一样内在的气质。
虎头鞋与虎头帽一样,在那些生活艰难的时代,曾为无数人的童年留下了抹不掉的温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