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护理的热爱前行 红色记忆的精神丰碑 人生需要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我的阿勒泰》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在《唐诗宋词元曲》里成长

第5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5

乘书香之风 破万里之浪

我在《唐诗宋词元曲》里成长

□ 临沂市电子科技学校 郭馨雅

银杏叶已泛黄,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落一地金黄璀璨。随着炊烟袅袅升起,我倚靠在姥姥的肩上,听着她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着泛黄的银杏叶,诗与风轻轻地萦绕在我耳边。

姥姥拿出了那本皱皱巴巴的《唐诗宋词元曲》,上面有一层厚而轻的积灰。我用手划出来一道道痕迹,封面愈加清晰;接着翻开了这本书,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书声与风声相伴。在姥姥的读书声中,我看到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秀丽春光,体会到了“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深沉思念。在阵阵风声中,嗅到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暮色芳香,感受到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友谊。

后来,我上了小学,姥姥告诉我“要好好读书”。在课堂上,我明白了书不仅仅是书,书中有画,书中有情,书中有爱。这一次,我看到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汹涌澎湃,体会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情怀,读懂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伟大母爱。诗词让我身临其境。

再后来,上了初中,我又一次拿起《唐诗宋词元曲》。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李白借《行路难》描写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辛弃疾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写军中生活的艰难,写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心壮志;苏轼借《定风波》描写旅途中的风雨,写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凡脱俗;杜甫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个人联想到国家,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之心;陶渊明借《饮酒》描写秋日晚景,写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宁静心境。诗词让我内心平和。

而现在,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感受马致远独自远行的孤苦寂寞;在“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感受韩愈出游赏景的悠闲自得;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聆听王维闲坐竹林的悠扬小曲;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领略陆游坚韧不拔的高洁品格;在“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中追求欧阳修欣赏西湖的闲情逸致。诗词让我思绪万千。

诗词中承载着华夏文明,诗词中有底蕴,诗词中有内涵,诗词中有文化。诗词蕴含着历史的岁月、古人的沧桑、数代人的传承。诗词犹如璀璨的灯光,指向前方光明的道路;诗词犹如晶莹的雨露,滋润我们饥渴的心田;诗词犹如帆船的船舵,引导我们破浪的方向。

一阵风吹过,银杏叶又落一地金黄璀璨。我再次拾起一片银杏叶,宛如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人交谈,与古人共鸣,与古人羽化。我读懂了姥姥让我好好读书的隐喻。在书香中,我品味书卷的奥秘;在风声中,品味人间的辛酸;在书海中,品味文化之美。一路与书相伴,渐行渐远。

未来,我希望,乘书香之风,破万里之浪,听理想的声音,走更远的道路,看繁华的世界。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