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化学习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培养创新意识,曾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解答了创新的动力问题。他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
任何创新都是以问题为前提的。教授前人的知识, 就是要将其创新过程再次发现、再次体验。每名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树立这样的意识,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掌握每个新知识的过程中都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育先贤也有类似的说法。孔子曾提出学习过程包含“志、学、思、习、行”五个阶段,初步探索了知识习得的客观规律;南宋理学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提出学习的规律为“学、问、思、辨,以穷理,笃行以体事”。两位教育家都主张学习须“学、问、思”结合。现实中,有专家指出:“如果一个孩子不能自己提出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教师的话,他就找不到学习的意义。”
从宏观到微观,都指向一个核心:学习须从“问”开始,教学需构建问题化学习系统。
现代教学一直致力于改变传授式教学的弊病,然而很多教师还是“固执”于“教”,学生“习惯”于“喂”。如何促使教师走下“教坛”,如何激活学生的内生动力,让学生主动站在课堂“正中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教育界的核心追求。
导学激疑是问题化学习的起点。“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知识开讲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预习感知,如自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或观看教学视频等,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大致的框架。在此过程中,学生定会产生疑问,遇到困惑,思而不解。这就是问题化学习的起点。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学生预习后可能会问:“五壮士为什么选择跳崖?”“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由此,课堂上深入探究五壮士的英勇行为和内心世界就成为学生要主动解决的问题。教师激疑导问,学生急欲求解,课堂以学定教,学习才有了主动性和针对性。
提问、追问是问题化学习的关键一环。初始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天马行空,教师的任务就是梳理和引领,剔除无意义的问题,将碎片问题系统化,并把问题引向学科核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是提供预习提纲。如,讲授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已有方法理解古诗,再查资料了解作者、探究创作背景、欣赏庐山瀑布风景。学生结合单元主题、语文要素深入思考后,提出的问题才有一定价值。二是示范提问。如,在数学课“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周长相等,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之问;在讲授科学课“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提出“植物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能否进行光合作用”之问。教师的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能为学生提问作出方向和深度方面的指引。三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可以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科知识、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教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可引入济南市文旅局发布的宣传活动,再结合课后问题“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请你来写一段宣传语”提问。还可向学生发布泉城旅游宣讲员招募令,指导撰写“泉城打卡攻略”,引导学生在大情境、大任务群活动中学会提问,培养其问题意识。
建构问题系统是问题化学习的核心。一个完善的问题化学习系统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框架和路径,使他们能够有条理地展开学习和探索。如,教学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图形”这一简单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接着深入“不同图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再进一步探讨“如何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使学生将图形的特征与数学运算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学生从简单的疑问逐渐深入到复杂的思考,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深度理解能力。
通过构思、搭建问题化学习系统,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知道自己在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投入学习。在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逐渐树立主动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济南市名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