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黄河文化育人视角下的创新实践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山东蜿蜒千里,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近年来,昌邑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指示,立足本地特色,在黄河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规划创新,绘就县域文化育人新图景
自2018年起,昌邑市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2019 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市教体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系统推进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地方非遗文化(丝绸、中医药、叶雕、草编布艺)“四大主题进校园”工作。2022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被纳入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计划与校园“微改革”项目。2023年,《“讲述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系列活动实施方案》及《“红黄蓝”文化育人深化指导意见》的印发,标志着黄河文化教育在昌邑市实现了全覆盖。
依托省级课题“山东黄河文化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昌邑市创新打造“132”育人模式,即“一套课程体系、三类文化融合、双向资源联动”。这一模式引导各学校因地制宜,整合黄河文化教育资源,传承文化精髓。如今,昌邑一中的“叶雕”课程、都昌小学的“中医药教育”、龙池小学的“峥嵘”革命实践教育、柳疃小学的“丝路绸语”文化教育等60多个教育品牌脱颖而出,在区域内颇具影响力。《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纷纷对昌邑教育予以点赞。
教学创新,开辟文化传承多维路径
在潍水学校的黄河文化课堂上,学生正热情高涨地分享着《鲤鱼跃龙门》《冯夷治水》《李自成渡河》等故事。昌邑市把课堂作为黄河文化育人的主阵地,推行“间周一课”制度,以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结合吟诵、书画、戏剧等多元形式,构建“课堂+活动”双线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昌邑市注重学科融合与全员参与。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开展跨学科教学设计评选,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活力。同时,通过组织手抄报大赛、黄河主题征文、书画展等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融入其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累计开展文化主题课260余节,覆盖学生8万余人次。此外,通过教学设计评比、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研学等活动培育优质师资,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累计征集优秀教案138篇,编印《河彩鲁韵》等校本教材 700余册。
活动创新,构建沉浸式文化育人生态
在朱树屏事迹陈列馆,昌邑树屏学校的志愿讲师正在为五年级学生讲述朱树屏的事迹。如今,校园文化馆在昌邑遍地开花。龙池小学以红色文化为主题,规划建设了“一馆一坊三室一长廊一基地” 特色校园文化;下营学校打造了河海文化“蔚蓝馆”;都昌学校建设了“中医药文化馆”……学生漫步校园,便能时时感受到黄河文化的浓郁气息。
近年来,昌邑市坚持“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以“环境浸润 + 活动体验”为抓手,打造立体化育人场景,营造多角度、立体化的“红黄蓝”文化氛围,并作为潍坊市唯一代表在山东省黄河文化育人“汇·展”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此外,昌邑市利用“第二课堂”开展黄河文化教育,创造互动式的黄河文化育人模式。在“世界水日”等节点,组织知识竞赛、文化展览、研学实践,构建“校内 + 校外”“线上 + 线下” 协同育人网络,其典型做法被山东教育电视台宣传推介。通过主题活动赋能,举办“黄河诗词诵读大赛”、“我的黄河故事”手抄报比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近8000名师生参与;将黄河文化融入社团活动,开展合唱、演讲、整本书阅读等特色项目,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
昌邑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陆振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培养,拓展活动形式,促进文化交流,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