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知识与生活的共融共通  增强深刻思维意识 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项目化背景下过程性评价设计  阅读教学要有“大语文观” 聚焦数学阅读 提升数学素养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教学设计 】

知识与生活的共融共通

——以《光的折射》教学为例

□ 张兆永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运用,尤其要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契机,更好地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搭建桥梁,实现共融共通,会优化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和探索。

现象透视,激发感知。初中物理课程具有科学性、抽象性、理论性。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实践中会有诸多阻碍因子,影响学生的理解,进而削弱课堂教学效果。要想顺利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情境中,完成知识吸收,激发其兴趣是关键。激发兴趣的形式多元,对物理学科而言,引入生活现象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教师若能搭建起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之间的桥梁,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度和探索欲自然会上升,知识感知维度会快速升级,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事半功倍。如教学《光的折射》时,对这部分内容,学生的认知基础相对薄弱,就会缺乏学习与探索的兴趣。为给学生更直观的学习体验,快速激发其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以“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一问题引出多媒体课件,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并以此为教学触发点,引出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用鱼叉叉鱼、把筷子放入水中、从岸边看水池……当屏幕上逐一展示这些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时,许多学生对此有切身体验,自然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对光的折射有了形象感知,并很快将其与自身生活建立联系,逐渐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鸣,学习动能快速生成。由此,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更高,理解也更加深刻。

深探原理,梳理脉络。作为一门专业性学科,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讲解相关概念、原理。这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初中物理课程本身就比较深奥难懂,如果教师不能推陈出新,从讲解形式、方法上做出改变,仍然在知识剖析时采用单纯的原理性灌输的传统方式,就会增加知识的抽象度和学生理解的难度,学生的深度探索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思维品质和学习实效性无法凸显出来。因此,在对物理原理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索时,必须创新教法,升级讲授形式,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知和体验。理论知识本身是静态的,教师反其道而行,在讲授时融入动态化的演示,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从更深层次进行梳理、加工,使知识脉络更加系统。如教学《光的折射》时,教师借助生活现象完成激趣,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后,教师及时抓住教学转化契机,给学生讲述相关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没有直接展示教材中出现的内容,而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采用动态化的演绎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出来,且在表述时运用生活中的语言解释专业知识。如讲授“光的折射”定义时,教师采用比喻的形式解释这一概念:“弹珠在光滑的轨道中滑行的速度会比在沙地中的滑行速度快很多。”生动形象直观的原理解析让知识学习变得简单起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以深化和提升。

拓展应用,促进内化。新课改不仅改变了教学形式,而且引导学习方式进行变革与创新。理论知识促进实践运用的开展,实践运用是知识的外化表现形式,因而新课改理念视角下的物理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对物理学科而言,理论知识学习是基础,实践运用则是检验、运用理论的具体体现。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知识的把握往往浮于表面。要想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必须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学生解决生活实践问题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才证明他们真正实现了知识内化,也就达成了教学的终极目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践运用是重要的着力点,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和阻碍。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顺利推进知识内化,必须借助实践运用,让学生咀嚼知识、内化学法、汲取精髓,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感受物理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如教学完《光的折射》部分内容后,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地制订教学实施策略,教师可以从唐代诗人储光羲的《钓鱼湾》着手展开引导。在吟咏诵读中,学生对诗歌内容产生兴趣。这时,教师让学生找出该诗中包含光的折射原理的句子,并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述句子涵盖的物理知识。这样的学习形式新鲜有趣,学生情绪高涨,将物理知识与诗句的意境深度融合,进行精彩的讲述。这种展示既促进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受到文学熏陶,又帮学生抓取到了物理知识的内核,优化了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知识与生活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寻找二者的契合点,将其融入物理教学实践中,助力学习活动顺利完成,是教师秉承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创新的具体体现。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生活现象透视为起点,在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梳理知识脉络,推进原理深探,引导学生从多重方向展开思考和延伸,让物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内化并运用于生活实践。

(作者单位系巨野县大谢集镇第一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