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坚持服务产业升级,为全省各主要产业提供主体生力军,为山东GDP稳居全国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山东职业教育扛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担当”

□ 廉德忠

【总编说】 我省是国家首个部省共建职教高地、首批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省份。近年来,我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一体统筹推进,特别是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以专业建设培植产业升级新“增量”,以产教融合激活新旧动能转换“变量”,以机制创新拉动发展“引擎”,为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巩固经济大省地位贡献了“职教力量”,打造了“职业教育看山东”的金字招牌。

2024年,山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而过去的10余年,山东GDP持续稳居全国前三强。这是山东改革创新的积极成果,是经济大省发展的底蕴和能力所在,更是山东职业教育的贡献和担当体现。

据统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优势产业集群等主要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2.1%来自职业院校。一大批技能大师、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技术技能人才,在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征程中,不仅激活了人才赋能的新变量,而且成为经济持续向好的新增量。

专业建设:培植产业升级新“增量”

“济南职业学院重点打造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和重点建设的4个省高水平专业群,与山东省‘十强’产业、济南主导产业有效匹配。”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苏旭勇介绍,该校与时俱进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超前细化产业升级、岗位要求教学标准,得到了费斯托、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珍宝级的员工”的积极评价。

像济南职业学院一样,我省职业院校紧密对接“十强”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与现代产业相匹配。为此,我省按照《关于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指导意见》要求,2024年新增专业点790个,撤销专业点767个,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紧缺专业,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达66.79%。同时,全面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立项建设了155个省高水平高职专业群、83个中职特色专业,引导学校优先设置和建好建强重点产业急需专业。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该校紧盯烟台市16条重点产业链和“9+N”产业布局,增设了生物制药技术、石油化工技术、大数据技术等12个新专业,帮助企业完成科技攻关400余项,科技服务年到款额超过5000万元,为烟台市跨进“万亿城市俱乐部”贡献了职教智慧和力量。

产教融合:提升双向赋能关键“变量”

现任职于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的王崇山,从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曾经进入振超团队、连钢创新团队,成为青岛港口的技术技能大师,现被母校聘为客座教授,为学弟、学妹提供技能提升和实践经验指导。作为共同体成员,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主动融入服务大局,将自动化码头“氢+5G”等12项全球首创技术纳入教学过程,推动教师进企业当“学徒”,邀请大国工匠入校做“师傅”,蹚出了教育链对接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之路。

这只是其中一个案例。为赋能校企相向而行、协同共进,我省组建了省级港航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体内企业吞吐量占全国港口吞吐总量的71.5%。而我省港口航运类高职在校生约占全国的60%,共培养9846名“订单学徒”;开展社会培训900余期,有10万余人次参加培训;实施技术改造项目87个,技术服务到款8900余万元,为山东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提供了强力支撑。

近年来,我省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以及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新趋向,由“职业院校+本科高校+领军企业”联合牵头,建设了4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拓宽了支撑行业、产业增值发展的新通道。

我省还以都市圈、功能区、产业园区为依托,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是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普通本科院校、中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等154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建的,以“数转智改”为主攻方向,校企共建产业学院77所、共享技术服务平台150个,开展技术研发647项,培养现场工程师9535名,有力服务了德资企业费斯托济南全球生产中心、中国重汽、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世界级企业。不仅如此,济南市还牵头成立了省会经济圈产教联合体,济南、淄博、东营、泰安、滨州、德州、聊城等七市“抱团”,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潍坊市依托国家级高新区、滨海区和农综区,建设了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它们全部被评为省级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像这样的区域产教联合体,分布于山东16个市,总量达56个。它们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十强”优势产业以及新兴产业、乡村振兴的各个节点,在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推进产教深度对接、双向赋能,服务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方面,成为关键变量。其中,2个区域产教联合体入选国家级联合体。

机制保障:激活创新发展最大“引擎”

在烟台,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工业园牵头成立的烟台电子信息产教联盟,吸纳了24所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加入;烟台御花园老年公寓牵头成立烟台医养健康产教联盟,43所学校、医院、养老机构加入;烟台市物流协会牵头成立烟台现代物流产教联盟,成员单位达200余家……烟台市大型骨干企业牵头组建的产教联盟有10个之多。这是烟台市构建“大职教”格局的一个缩影。

在潍坊,建成运行“潍坊市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入驻企业767家、院校151所;签约共建现代产业学院80所,在院学生3万多名;公办高职混改的“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民办高职混改的“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中职混改的“豪迈中专”三种模式,建成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二级学院、实训基地47个;歌尔集团三段递进式“歌尔匠造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全国职教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潍坊市多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被誉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吸引头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我省职教创新的“大手笔”。目前,全省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322所、专业993个、实训基地1900个,拉动社会投资120多亿元。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坚持“不求完全所有,但求充分利用”,按照10%—40%不等的持股比例,与山东惠康饲料有限公司等6家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了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既保障了学生实训实习、教师科研所需,又从股权上维护和保持了社会资本的市场化运营。

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省份,我省相继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山东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支持政策,集成发力促使产教融合向新走实。正是有了顶层设计的引领指向、实践层面的敢作善成,才成就了“职业教育看山东”的金字招牌,激活了山东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