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济南市市中区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典型经验做法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幼有优育”为目标,持续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前教育从普及普惠向优质均衡迈进。在此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实践案例,为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提升保育教育质量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全面展现我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自本期起,本报开设“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典型案例”专栏,聚焦各地在扩资源、建机制、提质量等方面的生动实践,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我们期待以案例为媒,为全省学前教育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激发改革动力,凝聚发展共识,共同绘就山东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济南市市中区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聚焦“要普惠更要优质”这个核心,持续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幼儿园,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和“幼有优育”的美好期盼。
实施三级联动,擘画“一张蓝图”
构建党委政府、区直部门、幼儿园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联动体系,凝聚学前“双普”创建强大合力。区级层面,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牵头,分管副区长总抓的“双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高位推进全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部门层面,借力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区级层面部署会、推进会,推动部门通力协作,夯实部门履职责任,不断补短板、破难题。幼儿园层面,深入落实“一园一案”,精准定位、分类施策,并将创建实效纳入事业单位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
坚持多方联创,建强“两支队伍”
区教体局成立“双普”创建工作专班,发挥承上启下、统筹协调的组织效能,通过建强参谋队伍,加强指标研究和存在问题研判,建立起“思路清、目标明、求实效”的工作格局。聘任督导专家担任顾问,组建由7人专班、11位指导专家和66位帮扶指导员构成的创建团队,通过强化指标解读、定期组织培训、“1对3”包干负责、精准指导确保全区实现“园园达标、项项达标”。成立由教育行政人员、责任督学、园长组成的检查队伍,深入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汇总反馈,通过精准督导落实精准整改。
精准靶向发力,紧盯“三个关键”
聚焦财政投入,做好教育经费保障工作。建立完善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提高和幼儿园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生均公用经费和补助经费落实到位。坚强有力的财政保障确保幼儿园的日常运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园权益,有效促进区域学前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聚焦资源配置,着力改善办园条件。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科学推进幼儿园建设。指导幼儿园通过优化布局等方式,充分利用园所现有空间,保障幼儿活动时间和效果。
聚焦待遇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在编教师等方式,不断优化师资配备。建立“新苗——新秀——骨干——风格——功勋”教师梯级培养以及“双首席”“双十佳”名师培养机制,逐渐形成立体交叉、阶梯发展的师资培养链条。依托省、市、区、园四级教师培训网络,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
持续改革增效,实现“四项提升”
集团化办学促办园活力提升。依托政府主导、多元链接等路径,先后组建9个幼教集团和20个幼教联盟,形成“优质园+新建园”的“母子式”集团、“优质园+薄弱园”的“姐妹式”集团、“优质园+城郊园”的“伙伴式”集团发展模式。
“三色网格”治理促管理效能提升。搭建党员先锋引领的“红色网格”、幼教联盟组和责任督学共建的“绿色网格”、幼教学研共同体支撑的“橙色网格”,建立起“周调度、月检查、季通报、年评价”治理机制。
区域主题教研促保教质量提升。搭建“区域——项目——集团——园所”四级教研网格,实施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以主题项目组为抓手、以骨干试点园为主力、以示范团队教研成果为标杆,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双向双通工作机制,实现“自上而下层层指导、自下而上及时应答”教研机制。
“三区”建设促品牌特色提升。以省幼小衔接实验区、省游戏活动实验区、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建设为载体,开展“一园一品”特色创建,构建精品化园本课程体系。
下一步,市中区将进一步强化政府主体责任,不断完善保障机制,持续提升普惠性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打造优质、普惠、可持续发展“市中样板”,全力谱写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济南市市中区教体局教育督导室干部、济南市市中区教体局学前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