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山东校园“护眼革命”进行时 张海波会见马来亚大学校长阿祖安一行 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启动部署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我省新增31个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 我省新增一所本科职业大学 沂水县:科普教育出新 “兴教”融合出彩 图片新闻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变“被动治眼”为“主动亮眸” 三年降低近视率3.74%

山东校园“护眼革命”进行时

□ 周玉森

【总编说】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大计。而视力健康尤其受到社会关心、群众关切。面对近视率依然高企的严峻形势,山东省作为全国唯一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创新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中西医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通过智能平台动态监测、教室光环境革命、户外运动课程开发、AI技术精准干预等系统性举措,将防控网络织入校园每个场景。三年来,全省近视率下降3.74个百分点的实践成果,不仅仅验证了“抓早抓小抓关键”的科学路径,更形成了可复制的“山东经验”,为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攻坚战提供了鲜活样本。一场校园“护眼革命”,正为孩子们点亮清晰视界,守护光明未来。

今年3月是第十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抓早抓小抓关键,更快降低近视率”的活动主题凸显了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近一次统计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中度近视占比37%,高度近视占比达9.7%。尽管较早前略有下降,但整体防控情况仍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仍呈现高发化与重度化的双重特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度近视占比迅速增加。

近视预防,绝非只戴上眼镜那么简单。校园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承担着防控近视的重要责任。

作为有着1800余万名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的教育大省,山东自建设全国唯一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以来,深入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鼓励各地各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在这场近视防控的校园攻坚战中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有效经验。三年来,全省学生近视率降低了3.74个百分点。

多方联动的防控“生态圈”

在综合防控的战场上,山东各地各展其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防控模式。

在青岛市教育局的智能平台上,数十万名中小学在校生的全学段屈光发育档案清晰可查。作为全国首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青岛将关口前移,按39岁、912岁、12岁以后三个年龄段分段精准施策,真正做到“一校一案、一生一策”。

在孔子故里济宁,5C工作模式”正不断深化实施,通过控防优先、宣教引领、专业矫正、合作共治、中医特色五大路径,打造出独具东方智慧的防控方案。

日照创新推出了“首遇提醒关爱机制”,引导教师、家长、学生、教培人员规范每名学生的“双姿”(规范坐姿和握笔姿势),有效预防近视、脊椎侧弯等现象的发生。

潍坊市临朐县建立创新实施“筛查、预警、宣讲、干预”的“四位一体”防控体系,通过动态视力档案追踪,实现了对14万名学生屈光发育全程监测。

“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系统、医疗机构、家庭多方协同。”据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已建立1482万名中小学生的电子视力档案,30个试点县区、200所示范校,形成网格化防控格局。

硬件革命打造“明眸”校园

视觉环境改善是校园近视防控的基石。

新学期,记者在曹县第一实验小学看到,全光谱LED灯与可升降课桌椅成了教室的标配。学生惊喜地发现,黑板上的粉笔字不再跳跃,电子屏的蓝光变得柔和。该校还推行教室电子屏日使用限时1小时,将每周三设为“无屏日”,实现智慧管控。

不止一所学校,这样的“护眼革命”正在全省快速铺开。2024年,滨州市累计投资1.3亿元,实现全市学校1.5万余间教室、功能用房的护眼灯全覆盖。青岛市崂山区实现教室采光100%达标,构建起“全员护眼”生态。德州市通过视觉环境优化行动,已为643所中小学校的9707间教室配备11.6万余盏护眼灯,并计划2年内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

教室环境改善了,校园环境也没落下。临沂第四十中学不仅仅在教室里全部安装了高标准的护眼灯,更创新建设省内首个校园近视预防科普馆,在每个楼层设置视力自测角,隔周开设护眼课程。护眼条件的改善,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健康的用眼“新生态”。

让眼睛在户外“充电”

户外运动是天然的视力“保护伞”,简单的游戏也能成为守护孩子视力的有力“武器”。

烟台市福山区兜余中心幼儿园的操场上,幼儿正在旧轮胎搭建的“冒险岛”上攀爬跳跃。该园通过开发72项基础动作游戏,保障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让在园幼儿体质显著增强,视力不良率下降11%,远低于全国平均值。

同样,济宁市实验幼儿园设置了足球场、果园、小菜园及15个户外游戏区,让幼儿在户外写生、种植等活动中进行远近交替视物训练,每天都能“目”浴阳光,促进视觉发育。

在中小学校园里,体育课和大课间成了青少年最佳的“视力保养时段”。

桓台一中附属学校精心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依据学生兴趣与身体素质实施体育分项教学,并通过竞技比赛、研学远足等20余类户外课程,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有效缓解眼部疲劳。

聊城经开区第三实验小学将足球教学融入近视防控,以 “体育 + 护眼”为双促模式,充分挖掘各类体育教学资源,开设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视觉追踪类体育社团,鼓励学生按兴趣选择,通过在绿茵场上追踪足球轨迹,有效锻炼睫状肌的调节能力。教练在传授运动技能时更注重科学用眼知识的普及。

数字赋能“精准狙击”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推广应用,科技力量正在重塑近视防控模式。

在济南市外海实验学校的电子用眼共管平台上,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屈光档案四级监测预警色标,从而实现动态追踪精细干预。

青岛崂山区搭建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一生一档”云端管理,运用“红黄绿”三色预警推送个性化方案,配合中医药干预技术,早期干预率达98%

滨州市试点推广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云夹”动态监测,每年对中小学进行全覆盖式近视防控筛查45万人,累计建档约42万人。

临沂第四十中学更是以“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模型”赋能学校的近视防控数字化转型,为每名学生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明眸二维码”记录着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36次检查数据,并由人工智能模型自动生成趋势分析图,家长和学生可以随时查看。

AI赋能让这些校园近视防控创新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政策科普全面护航

近视防控有效开展的背后,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杠杆和全方位的科普宣传。

山东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建设方案,将学生视力健康发展状况纳入市、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推动纳入各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指标。同时,组织了各级宣讲团开展“千人万场”集中宣讲6000余场,引导学生科学用眼、主动防护。

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换来了一串串充满希望的数据。青岛市近5年学生近视率下降9.26个百分点,每年降幅超1%;日照自2022年以来,中小学生近视率下降5.02个百分点……

把政策文件变成可调节的课桌椅,让数据报表化作跃动的体育项目,使中医典籍焕发科技光芒,让防控举措渗透到每间教室、每次课间、每项运动……我省将系统工程转化为具体场景,以“抓早抓小抓关键”的智慧,全力打造“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中西医结合”的近视防控山东经验,为广大青少年的“睛”彩未来保驾护航。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