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五育”沃土 锻造品质教育新高地
——访淄博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英涛
【总编说】 从数字化赋能思维课堂到“行走的思政课”,从“以体育人”品牌锻造到非遗美育浸润行动,淄博市以课程重构、资源整合、评价改革为抓手,将“五育”融入教育全过程,以系统性思维推动教育从“育分”转向“育人”,破解“重智轻德”“疏于实践”等难题,让每个学生在多元体验中全面发展。其创新实践不仅为区域教育提质注入动能,而且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破局之策”。
记者:近年来,淄博市坚持以扩优质、提质量、优服务、惠民生为主线,凝心聚力、创新突破,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呈现出“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蓬勃景象——名师名校长培养的“淄博现象”在全省叫响,教育数字化的“淄博样本”一路领先,“以体育人”的“淄博品牌”更加闪亮,连续5年获评省对市级人民政府教育履职评价“优秀”等次,教育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特别是在家校社全环境下推进“五育融合”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探索实践。请您介绍一下,淄博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全面落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孙英涛:近年来,淄博市全域协同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建立德育工作“吹哨叫醒”机制,实现“六个落实”100%,10个德育案例入选全国、全省首批“一校一案”典型案例,35 人获评省“美德少年” ,17人获评省“新时代好少年”,3人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一是聚焦立德树人,“五育融合”取得新成效。统筹推进全市德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开展“明德齐语”全环境立德树人宣讲活动870余场,建成思政课优秀传统和革命文化实践教育基地20个,将齐文化教育和市情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31个美德教育案例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美德教育优秀案例。先后8次夺取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体育选项教学改革“行政+教研”一体推进,实现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九连冠”,学生体质健康抽测成绩稳居全省前列。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印发《中考招生政策系列解读》,将中考改革意图精准传达至每名教师及考生家长,统筹推进“低负高效”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淄博市《聚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被全省推介。依托“强基培优”工作领导小组领航“繁星计划”,创新“学科营”等活动方式,突出创新素养培育,构建立体式、特色化的科学课程体系,畅通智力超常学生、学科特殊禀赋学生成长途径。三是推进家校社共育,协同育人取得新突破。组建省内首个校家社协同育人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政府统筹推进、学校积极引导、家庭履职筑基、社会广泛支持”责任清晰、职能融合的校家社育人路径。邀请专家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线上讲座30余场次,每学期为全市52万名中小学生开展心理测评,“一生一策”建档立案,多部门联合成立“医教共同体”,公布《淄博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介目录》,畅通转介、诊断、治疗渠道,共同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制定《淄博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规划(2024—2028年)》,突出源头治理,加强重点预防,坚决遏制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四是深化多模态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发展行稳致远。遴选推广集团化办学典型经验10个,加快孵化了一批新优质学校。交互式教学赋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案例获“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案例。纵深推进省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开全省之先河的教育督导文化品牌被全国推广,2个区县完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创建工作,3个区县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评估。先后在全国教育局长高峰论坛、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记者:建设教育强国,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淄博市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孙英涛:淄博市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着力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一是学前教育按下普及普惠发展“快进键”。去年以来,淄博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7所,优化整合小弱园51所,新增公办学位2430个,公办率提升至62.73%。高标准开展省一类幼儿园创建工作,深入推进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全市优质园占比从76.3%提升至78.9%。联合9部门出台加强民办园规范管理方案,在全省率先创建常态化帮扶指导和监督检查、会商研判等五项机制。“人民教育家”于漪为汇英幼儿园题词“幼儿教育是艺术”,对淄博市学前教育给予充分肯定。二是义务教育驶上优质均衡发展“快车道”。编制《淄博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2023—2035年)》,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动态统筹,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高效利用。8所中小学投入使用,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12所,新增学位9055个,49137名小学新生顺利入学,实现小学阶段学位“平稳渡峰”。强力推进强镇筑基提质行动,新增省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镇4个、市级强镇筑基试点镇8个,实现强镇筑基试点省、市、县三级全覆盖。乡村教育振兴“淄博样板”入选省基础教育重点领域改革任务推进情况典型经验,淄博市在全省乡村教育改革发展观摩交流活动中作典型发言。三是高中教育跑出优质特色发展“加速度”。深入实施普通高中“强科培优”行动,对8所局属高中进行办学质量评价,支持高中学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强化特色学科师资团队建设,组建特色学科学生社团331个,其中科学类学生社团44个,承担特色学科观摩省级交流活动28次,主办普通高中省级学科基地“启成”论坛,聚力打造特色课程资源。新培育市级特色高中3所,新增省级特色高中4所、省级学科基地4个。全市累计培育省级学科基地9个、省级特色高中6所,市级学科基地45个、市级特色高中21所,实现了各区县域内特色高中、学科基地全覆盖。5所高中的10个项目获评省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创新潜力奖”,1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淄博实验中学、淄博四中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四是特殊教育迈入优质融合发展“新轨道”。扎实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7所学校接受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提升专项督导,成绩优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展随班就读巡回指导,213所随班就读学校的311名学生实现全覆盖。《“联盟+集体”,打造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态》入选国家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
记者: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淄博市围绕打造高素质教育铁军,特别是在机制创新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关键措施?
孙英涛:淄博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持续深化教师队伍“选、培、管、用”机制改革,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长远而坚实的基础,夯实了师资优质均衡配置根基。一是全面激活教师队伍“一池春水”。整市推行教师待遇“能上能下”分级竞聘改革,充分激发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内在动力。近两年,全市24320名教师高聘岗位,3386名教师低聘岗位。大力实行教研员“任期制”改革,打破教研员终身制,健全“能上能下”人才使用办法,全面激活科研兴教的活力。二是全面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健全落实编制和人员动态调整机制,修正完善局属中小学内设机构和中层职数设置,完成增减编305人次,实现机构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全方位、多形式招贤用才,全市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1230人,其中公办幼儿教师213名,公办园在编教师占比提升至73.09%;220名部属及省属公费师范生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城乡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全市2393名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新增市乡村中小学“名师工作室”24个,覆盖所有强镇筑基重点乡镇,实现教师科学配置“乘法效应”。三是构建“金字塔”形人才建设梯队。采取市、区(县)两级教师双线培养机制,构建起国家名师领航、省级名师牵引、市级骨干教师支撑的“金字塔”形名师培养体系。1人入选全国优秀教师,8人入选全国模范教师,数量居全省第一位;累计培育13名国家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数量居全省第一位;1人被聘任为第十二届国家督学。山东省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淄博召开。目前,全市每200名教师中就有1名省级以上名师,为淄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发展无止境,奋斗无穷期。民众的呼声就是我们行动的“哨声”。下一步,淄博市将以更加昂扬的奋进之姿,抢抓机遇,乘势而为,鼓足干劲,拼出实效,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健全立德树人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高标准落实中小学食堂管理的“四个全部”,持续提升“一网通办、长幼随学”、课后服务、“点对点”定制公交等教育民生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惠民服务温度,全力打造教育改革发展先行城市,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新实践贡献更为强劲的淄博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