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一体五责四向”模式下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二○二五年全省教科研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 全省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 政治能力提升研讨班在济举办 图片新闻 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经验 入选省域改革精品案例 嘉祥县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 阳信县委教育工委:党建领航,赋能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阳信县委教育工委:党建领航,赋能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 通讯员 沈洪波 马忠坤

在阳信县实验小学,有一处充满活力与智慧的“能量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党员教师文玉燕宛如领航的灯塔,担任工作室主持人。文玉燕对待教学的那股子认真劲儿就像雕琢稀世珍宝,精心打磨每堂课。她经常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集体备课和磨课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教学方法和技巧在交流探讨中不断升华。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仿佛插上了翅膀,教学水平飞速提升;学生也在浓厚的教学氛围中收获满满,学习成绩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

阳信县名师工作室的诞生,仿若一颗璀璨的新星,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闪耀光芒,带动了全县教师业务水平整体提升,为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新力量,让教育这片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

阳信县教体局党组成员、教科研中心主任刘明说:“阳信县委教育工委创新推出党员教师‘双培养’计划,简单来说,就是把优秀的年轻教师培养成党员,让他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业务骨干,使其成为教育领域的中流砥柱,让党的先进性在教育一线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名师工作室里党员教师的出色表现,就是我们‘双培养’计划结出的累累硕果!”

近年来,阳信县委教育工委通过发动党建教育“红色引擎”、筑牢教育发展“战斗堡垒”、打造党建品牌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党建与教育教学双提升,为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实施“双培养”计划

以“红色引擎”汇聚强大育人合力

阳信县委教育工委将“双培养”计划作为关键着力点,为教育事业发展持续输送动力。一方面,注重从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借助“双培养”计划,众多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党组织输入了新鲜血液。这些青年教师不仅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突出,而且拥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党员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师徒结对、教学研讨、业务培训等活动,全面提升党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如今,全县教育系统涌现出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的党员骨干教师,他们成为推动阳信县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双培养”计划的实施,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提升了党员教师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筑牢教育发展“战斗堡垒”

阳信县委教育工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在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齐爱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全校教职工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他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多支持。在齐爱军的带领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标杆学校。

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了党组织在学校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使党组织能够精准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通过专题调研和培训,阳信县委教育工委不断调整和强化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健全党组织议事决策机制,明确党组织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中的领导地位,确保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阳信县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日益凸显,为全县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党建品牌

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阳信县委教育工委积极创新党建模式,实现党建与教育教学双提升。以“情系梨乡,爱满杏坛”党建品牌为依托,积极构建思政课程一体化育人、校家社协同育人两大育人体系,开展思政“金课”、优秀思政课教师评选等活动,将党建工作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党建 +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探索两者融合的有效路径,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党建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丰富了党建工作内涵,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两者的同频共振。

在党建品牌的引领下,阳信县教育系统涌现出一批党建示范校。这些学校通过开展党建示范校创建活动,发挥示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了乡村学校党建工作水平。同时,组织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共享党建资源和教育教学经验,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党建品牌的创建提升了学校党建工作水平,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全县教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