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淄博电子工程学校:助学生在成长的路上逐光翱翔 从学生到教师,职教校园是他翱翔的天空  为青岛蓝谷向海远行增添职教新动力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职 教 论 坛】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高玉龙

日前公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到,“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今年,山东省16市普遍提出,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因此,中职学校面临生源相对减少、招生难度相对增大的不利局面,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优化办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凝聚社会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一定程度上,普通高中扩招对中职学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前,中职学校有的已经实现“三二连读”,学生上了中职就已经上大学了。优秀的中职学校反而可能因普高扩招,生源质量得到改善。近年来,山东省通过省部共建职教高地,中职学校吸引力明显提升。中职学校贴近产业、注重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使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也吸引了更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因此,即使普高扩招,仍有大量学生选择中职,以求在专业技能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山东春季高考政策逐渐深入人心,职教高考已成为中职学生上大学的“快车道”。许多中职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成功考入理想的专科或本科院校。这种中职升大学的模式、渠道,使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提升,生源质量自然也水涨船高。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发展普通高中,而是要从初中毕业生的学业基础、素质能力、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出发,推进高中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实现高中段教育普通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要坚持中考分流。这是因为还不具备高中后分流的条件,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中职教育的发展,应该从突出就业功能转向职业基础教育。目标不再是培养学生直接就业的能力,而是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潜力,使中职教育更多地具有高中教育属性。大力倡导职普融通,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进一步减少中职专业目录,合并重组,实行大类专业,让中职毕业生在未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增加公共基础课程课时比例,进一步夯实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技能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潜力。加强中职学校课程与教材建设,在中职学校单独开设职教高考班,加强升学教育和指导,让更多中职学生通过专门训练,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宣传与引导,强调中职教育的优势,吸引更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实施“赢未来”行动,提高中职学校吸引力,就是“让不爱学习的孩子爱学校,让输在起点的孩子赢在终点”,就是“用明天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主要目标任务是“强自信、补文化、长技能”,实施四项行动具体推进。一是“文明习惯养成行动”,让学生体验成长自信。从内务、早操、晨读、课堂、课间、晚自习等方面入手,严格一日行为规范,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言谈有礼、举止有度、待人有诚、行事有信、尊重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二是“社团课程普及行动”,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争取让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自己喜欢的社团。立足学校特色和教师特长,鼓励支持教师开发社团课程,并担任社团的辅导员。三是“专业技能提升行动”,让学生感悟成才乐趣。依据学生学业基础和专业特长,坚持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分级推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强化教练指导团队,加大竞赛设备投入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形成“学生个个有参与、专业个个有竞赛”的常态竞赛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职业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四是“职教高考圆梦行动”,让奋斗磨炼学生意志。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职教高考班,畅通和拓宽上大学渠道。根据学生就业、升学两类不同需求,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职教高考班单独编班,单独制订教学计划,独立授课,配备最优秀的教学团队。高考班实行动态管理,每学年结束时根据考核评价、考试成绩进行调整。定期组织模拟测试,做好试卷分析,找问题、找差距、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备考复习策略。对尖子生、边缘生,要做到“一生一案、一科一策”,针对学生的弱项单独给予辅导。

职业中专依然要担负起培养地方产业发展技能人才的重任。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项目,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县(市、区)园区企业建立定人、定向、定专业、定岗位培养机制。探索拓展长学制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一方面,扩大中职与本科对口贯通3+4”分段培养招生规模,建立一体设计和贯通衔接的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以区域行业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主要合作对象,开发地区特色方案,实施中、高、本“职业定制式”贯通培养,实现校企联动与深度合作,解决县域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