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迷人光彩
“瞧,这是我剪的‘福’字窗花!我用了传统的对称剪法,还加了一些花纹作装饰。它是不是很有年味?”“我剪的是‘喜鹊登梅’,它的寓意为喜上眉梢,老师还夸我构图很巧妙呢!”“看我的,这是‘春’字窗花!我还在周围加了花朵和蝴蝶的图案。它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勃勃。”……一群正在学习剪窗花的学生争相推介着自己的作品。
近年来,东明县教体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求,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扩展基地资源、构建主题课程等多维度发力,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剪纸、皮影表演、手工面塑、押花艺术、扎染、脸谱等,这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项目,正逐步走进东明县各中小学校园,丰富着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在学生心中播下了追寻和传承文化根脉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培养着新一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正如东明县教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兵所言:“通过将非遗课程融入校园美育课堂,东明县将民族美学追求与校园文化建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美育与非遗的碰撞,让传统技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我县不仅仅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与创新之路,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教育范本。”
在东明县第一实验小学的校园里,蜡染和扎染已成为校本文化课程的一大亮点。学校专门成立了非遗课程筹备小组,通过走访当地蜡染和扎染非遗传承人、参观制作工坊、选派美术教师参加技艺培训班等方式,为非遗课程设计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学校专门采购了蜡染和扎染所需材料、颜料,并改造一间美术教室作为课程工作室,为学生学习传统技艺搭建平台。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客座讲授,并创新设计入门、进阶、创作三个阶段,设置阶段性奖励,激励广大学生争先。
“我第一次看到扎染作品时,就被它的色彩和图案吸引了。”四年级学生李宁静兴奋地说,“加入社团后,我学会了用橡皮筋、夹子等工具扎出不同的花纹。每次打开染好的布料,我都像拆盲盒一样惊喜!”教师张晓南表示:“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遇见非遗之美,我们开设了‘一布一染’校本课程并成立了社团组织。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民间艺术,而且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民族瑰宝得以发扬光大。”学校还通过非遗文艺晚会、非遗展演、家长开放日、校园艺术文化节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东明县解放路实验学校,剪纸课程已成为学生最喜爱的选修课之一。教师不仅教授传统技艺,而且鼓励学生将剪纸艺术与自然、生活紧密相连,从自然的细微之处汲取灵感,从生活的点滴之中捕捉美好。剪纸教师卢宁介绍:“学生从最简单的对称剪纸开始,逐步过渡到剪、刻纸,再到独立设计、创作剪纸,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绘画、构图、想象等综合素质都大幅提高。”学生走出教室,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镜,在剪纸实操中探寻着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用双手剪出自然的灵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东明县第三实验小学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将省级非遗项目“东明粮画”引入课堂,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多维度活动实践和校内外资源联动,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本土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学校将粮画制作技艺融入美术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涵盖粮画历史、材料处理、构图技法等,分低、中、高年级设计阶梯式教学方案,确保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技艺。例如,低年级以“五谷认知”和简单拼贴为主,高年级则尝试创作山水、花鸟等复杂题材的作品。为提高课程质量与课堂实效,学校邀请“东明粮画”第八代传承人韩国瑞及其团队,定期到校开展课程讲授、现场制作、教师培训等活动,对种子防腐、配色拼粘、装裱加固等27道粮画制作工序进行系统传授。
学校设置了五谷杂粮创意工坊,定期举办“粮画主题日”活动,同时融入节气文化、民俗故事。例如,结合“五谷丰登”主题创作粮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据粮画负责教师霍俊玲介绍,学生通过亲手设计、粘制粮画作品,切身感受到“粒粒皆匠心”的艺术魅力。“粮画主题日”上的作品展示、讲解与交流成为他们最喜欢的项目。
校长郭卫峰说:“自2015年开设‘东明粮画’课程以来,累计参与学生8600余人次。学生掌握了传统技艺,还尝试将卡通、抽象画等现代艺术风格融入创作,部分作品还被选为国际文化交流礼品。”
据了解,目前,东明县有43所学校开设了非遗课程,涵盖了剪纸、刺绣、“东明粮画”、国画、皮影、花膜、陶艺、蜡染、扎染、脸谱等20余门。
“东明县将继续深耕非遗课程,以匠心与热情引导学生深度参与,鼓励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发现兴趣、激发热情。”东明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峰说,“我们将着力打造一支热爱传统文化、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教师队伍,将学生的自我潜能挖掘、自我价值实现融入非遗文化传承中,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的沃土上绚丽绽放,让文化之美、艺术之美、非遗之美助力广大学子健康自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