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让新课堂更具吸引力
伴随着近期新课标的发布、“新高考”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融入“三新”理念,推进课堂变革,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能力的必然要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课堂实施,主体是学生,核心在教师,两者须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彼此吸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以高中历史课为例,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变革,新课堂怎样才能更具吸引力、更具生命力呢?
推进课堂变革,让教与学有机融合。在讲授《五四运动》时,我们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一个充满挑战与趣味的情境学习任务。任务围绕1916至1928年间《晨报》所见证的历史变革,特别是五四运动期间的学生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晨报》报馆内的情境,编写一幕发生在五四运动期间的对话。任务一发布,学生纷纷投入角色扮演与对话编写的紧张工作中。其中一组学生编写的对话尤为出色——巧妙地设定了主编与副主编的角色,通过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五四运动期间媒体人的社会责任。设计不仅仅符合对话场景与人物身份,更将学生的爱国运动与媒体人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彰显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对话的展示环节,学生全情投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们的表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同学和教师。这种师生共同成长、相互影响的课堂氛围,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历史新课堂。此时此刻,五四运动的伟大爱国性不再是由教师单方面讲述,而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自然呈现。
坚持评价先行,让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课堂前要做好诊断性评价,这里的诊断在于精准把握学生的发展起点与需求。诊断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与学生谈话,可以分析学生过去的成绩单,还可以面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我们通过诊断性评价有效获取学生学习的优势和劣势信息,从而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例如,在《三国至隋唐文化》的教学准备阶段,我们通过一份调查问卷询问学生最熟悉的历史人物及最能体现该时期文化特征的人物。结果显示,孙悟空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学生心中的“明星”。于是,选择以学生最喜欢的孙悟空形象导入本课,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以其蕴含的儒释道文化精髓为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这证明了诊断性评价在精准定位教学起点、优化教学设计方面的重要作用。课堂中要推进表现性评价,它是我们评估学生学习成效、促进学评结合的关键工具。如,讲授《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时,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梳理清朝前期鼎盛与危机的具体表现,谈谈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对新时代我们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启示。这个任务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思考角度、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难度,许多学生不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们配套制定了《学生表现评价表》与《学生表现评分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即时反馈与评分。这种过程性评价不仅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学习策略,而且为教师提供了调整教学节奏、优化教学方法的宝贵依据。课堂结束后,我们积极延续评价链条,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诊断性回顾,又着眼于其未来发展潜力,实施发展性评价。可以说,诊断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与课后延续评价是新课堂的三把标尺,全过程、全方位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聚焦评价改进,让评价驱动课堂优化。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当面对复杂或挑战性较大的问题时,课堂氛围往往趋于沉闷,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我们的解决做法是巧妙运用评价机制,通过设置特定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课堂氛围的积极转变。如,在某次历史课上,当学生张伟回答问题因紧张而声音较小时,我们并未立即给出结论,而是转向学生李帅,请他对张伟的回答进行评价。李帅诚恳地指出:“声音太小。我希望他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又即时跟进评价:“同学们,课堂上,每个人既要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又要勇于评价别人的观点。”这一连续性评价不仅为张伟提供了改进的方向,而且激发了全班学生对于勇敢表达与积极评价的思考,做到了评价的持续改进。随后,在全班同学的鼓励下,张伟再次尝试,声音明显变大,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教学情节,不仅体现了评价在促进学生个体成长方面的作用,而且展示了评价在驱动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持续优化方面的潜力。可见,课堂评价无处不在,且需要持续改进,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在新的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积极推进课堂变革,坚持评价先行,聚焦评价改进,积极构建起了在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双向吸引的历史新课堂,让历史课堂焕发了思辨活力与人文温度。在这一课堂模式下,师生深度交流,实现了共同成长。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引导者。融合式教学让学生也随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我们希望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仅为历史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更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作者单位:济南西城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