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朵花开的春天
春风轻拂,万物复苏。高青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内,在一棵棵开得正盛的海棠树下,总会有一群不一样的孩子,或坐或趴,用稚嫩的小手执笔涂抹色彩,描绘着心中五彩斑斓的春天。
“虽然画作不够工整,但每一笔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未来的期待!”欣赏着孩子们的画作,校长马立立眼睛里也仿佛闪动着春天的色彩。
高青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19年,是一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十五年一贯制培智学校。秉持“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办学理念,学校致力于为全县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现有学生62名、教师23名,其中“90后”教师占比为65%,成为创新教学的主力军。
在这里,春夏秋冬,每一间教室,每天的晨光里,总有些动人的故事悄然发生。
在生活技能课上,教师宋瑶瑶采用“动作分解+正向激励”策略,帮“来自星星”的烁烁学会了穿衣服。她将套头衫穿着拆解为10个步骤,每个步骤录制5秒短视频循环播放;当烁烁将手成功伸入一只袖子时,立即启动他最喜欢的卡通贴纸奖励。
为强化肌肉记忆,宋瑶瑶设计了触觉提示系统:在衣服前后领口缝制不同纹理布片(前胸为绒布、后背为麻布),通过材质差异帮助辨别方位。经过87天、累计3000余次练习,烁烁如今能在5分钟内独立完成穿衣,并在洗手后主动将袖口卷至肘部——这个细节被写入IEP阶段性评估报告。
而在走廊另一端的教室里,教师张益鸣手臂上的月牙形淤青尚未消退,却又将那个浑身紧绷的女孩揽入怀中。小怡失控时像只炸毛的幼兽,尖牙深深陷进张老师的手臂,可环抱的双臂始终是温暖的港湾。“我们小怡今天比昨天多坚持了10分钟呢。”他总在每次冲突后变魔术般掏出星星贴纸,将歇斯底里化为计数板上的成长刻度。
这些不为人知的辛苦,是特教教师们的日常。在这些特殊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每个微小的进步都凝聚着他们无尽的心血与汗水。
为了给这些孩子更好的明天,学校尤其注重教师专业成长。间隔一周开一次融合教育研讨会,在前沿理论与本土实践中寻找平衡点;为每个孩子建立“一人一案”成长档案,针对不同类型孩子研发个性化教学方案;运用ABA行为分析法、感觉统合训练等专业技术,将干预策略融入生活场景。通过录制教学微视频给家长,组建“家校共育智囊团”,搭建沟通桥梁……
“每个特别的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因此,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不仅是技能提升,而且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修行,唯有让自己成为永不干涸的源泉,才能浇灌出属于每个特殊孩子的独特春天。”刘颖颖的话,道出了所有教师的心声。
教师高阳在帮助男孩学习洗漱,镜子里的他脸上露出笑容,自信阳光
教师李诗琪在为练习发音的女孩点赞鼓励
在学校美工室,教师在教孩子们学习制作绒线花
教师张玮在教孩子们学习打腰鼓
在学校感统训练室,孩子们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在学校篮球场上,教师带领孩子们在利用大课间练习篮球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