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接续跑好育人“接力棒” 普及普惠谋发展 学有优教谱新篇 诸城市: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微山县:多部门齐上阵 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油充电” 图片新闻 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学区:丰富清明节教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夏津县:“共同体”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夏津县:“共同体”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 通讯员 荆信厚

在夏津县,一场以“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教育变革正在悄然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过去5年,该县通过构建“角色引领+资源整合”的双维体系,系统性破解一系列难题,培育出600余名各级名师,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成功向山东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迈进。

2017年,夏津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但教育部门清醒地认识到,均衡仅是起点,优质才是目标。“当时,乡村学校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校长治校能力不足,学科骨干教师断层,班主任队伍老化,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夏津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郭长利说。面对困境,2019年,县教体局大胆引入“共同体”理念,启动“一引二牵三拴四搭五筑六飞”战略,以机制创新激活乡村教师内生动力。

“过去,乡村校长多是‘守摊子’,缺乏规划和引领意识。”郭长利坦言,县教体局为此成立“校长成长学校”,通过分层培养、跨区域研学、课题驱动等方式,全面提升乡村校长的专业素养。首期培训中,38名乡村校长与县直名校管理者结成“学友”,赴北京、上海、济南等地考察先进办学模式,参与学校发展规划论证。原雷集镇中学校长徐庆福在参加培训后回校“一手抓教师”,创立项目式名师培养模式,定位“思维导图的应用与研究”“问题导学+小组捆绑式管理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乡村学校人工智能编程STEM开发与实施”等11个研究方向,提升了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获得5项市级教学成果奖;“一手抓学生”,全力开展艺体教育,开创“双走”模式,成功解决偏远乡村学校无法开展好艺体教育的难题,为全县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校长成长学校不仅仅教会我们如何治校,更开阔了我们的教育视野。”徐庆福说。目前,夏津县已培育14名市县名校长,乡村学校课题立项占比达66%,校长从“管理者”转变为“引领者”。

在夏津县,学科教研中心正点燃乡村教学的“星火”。在学科骨干培养上,夏津县打破校际壁垒,组建29个学科教研中心,吸纳500余名骨干教师(乡村占60%)开展常态化教研。郭寨中心小学校长许真真加入教研中心后,首次接触到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等前沿理念。“每周的线上研讨、每月的送课交流,让我从‘闭门造车’走向‘协同创新’。”许真真说。两年来,学科教研中心累计举办“凤凰论坛”58期,乡村教师主导占比超50%,送课交流180余次,惠及全县80%的乡村学校。“这些骨干教师就像火种,点燃了乡村教师参与教研的火把。”县教体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广江表示。

为打破城乡教育资源壁垒,2019年,夏津县启动“强校带弱校”计划,将城区优质校与12所乡村薄弱校结为教育集团。县实验小学与宋楼镇中心小学结对后,派出6名骨干教师长期驻校,共建“双师课堂”“同步教研”机制。一年内,宋楼镇中心小学学生的综合素养比肩县直学校。“城区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文化!”该校学区主任潘书山感慨道。2022年,夏津县乘势争取省级“强镇筑基”试点,在双庙镇、宋楼镇打造区域教育高地。宋楼镇中学依托试点资金建设智慧教室、升级实验室,并辐射带动周边5所村小开展联片教研。“过去,村小教师培训要走十几里路;现在,通过线上平台就能参与镇级教研。”潘书山说。

为让优质资源下沉至基层,夏津县在乡镇复刻县级教研模式,建立9个“星火工作站”和15个镇级名师工作室。田庄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姜会敏为探索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改革之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体验感强、参与度高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开设了贴合学生成长需求、集劳动教育和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烹饪与营养校本课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以特色校本课程筑牢劳动教育根基,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我们不再孤军奋战,工作站让乡村教师有了自己的‘家’。”姜会敏说。

5年的“共同体”实践让夏津县乡村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全县乡村学校挂牌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9个,12所乡村薄弱校学生测评合格率、优秀率大幅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前,我觉得在乡村教书没奔头儿。现在,有了平台,有了伙伴,我的职业成就感越来越强。”郑保屯镇青年教师孙世静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