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新语】
挖掘家长资源需树立边界意识
□ 睿初 张学炬
近日,江苏省盐城市一所幼儿园发放调查表,收集幼儿父母、祖父母的大量信息。相关图片显示,家长需要填写的内容包括工作单位、家庭产业以及可以为班级(或幼儿园)提供哪些教育资源等。该幼儿园相关人士称,调查表确系该园发出,为的是充分挖掘身边的各项教育资源,高质量实施幼儿园课程。
这种现象在各地并不少见。不可否认,中小学、幼儿园由于条件、资源有限,往往需要借助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等,“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最大限度地提高育人合力。这是新时期发展高质量教育的一条途径和渠道。但家长资源毕竟是“他资源”,需树立边界意识。
家长资源非公共资源,如果把握不好挖掘的边界,就有侵犯隐私之嫌。因此,与其向家长“讨”资源,不如通过合理的家校共育形式让家长主动提供资源,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或举办主题讲座等,充分调动起家长提供资源的积极性。但这种挖掘资源的方式或多或少都带有以私充公的性质。学校真正需要深入挖掘的应是家庭教育资源,即引导家长积极盘活家庭教育资源,为育儿做好助力,画出合作育人的最大“同心圆”。
无论以何种形式挖掘整合资源,学校都应在允许的框架范围内进行,并与家长做好必要的沟通。首先,要遵守法律法规。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应当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这既是学校行稳致远的需要,也是给学生以正确引领的需要。其次,要恪守家校合作的边界,维护好家长的合法权益。在共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多听取家长的意见。
总之,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但若缺乏清晰的边界意识,就可能导致角色混乱、责任模糊甚至教育公平受损。当然,边界的本质不是割裂,而是为了更可持续地合作。唯有在互相尊重、守护公平的前提下挖掘家长资源,才能真正实现“1+1>2”的教育协同效应。
录入: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