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能为小学劳动教育赋能
近年来,面对传统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单一、教学资源分散、个性化指导不足等挑战,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莲溪学校守正创新,以“莲文化”为内核,构建了“金莲蓬”劳动课程体系,提出“莲馨养正、劳砺修身、五育并举、躬行致远”的课程理念,并引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劳动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
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
的三条核心路径
该校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采取三条核心路径。一是个性化教学支持,驱动劳动技能分层指导。即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劳动行为数据(如操作时长、错误频率、协作表现),结合学段特点生成个性化劳动任务清单。如低年级学生需完成“整理书包”“养护绿植”等基础任务,通过智能推荐算法,推送难度适配的微课视频与操作示范,确保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能。在非遗课程中,人工智能辅助教师分析学生的手工制作难点(如扎染技法、木工雕刻),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使高年级学生的手工成品合格率提升25%。二是过程性数据采集,构建劳动素养动态画像。即依托大数据平台,学校对学生的劳动过程进行多维度追踪。如在“乐耕”课程中,学生佩戴智能手环记录心率、运动量等生理数据,结合《莲池生态日志》的文本分析,系统生成“劳动投入度指数”,量化学生的专注力与毅力表现。此外,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评估学生的劳动成果(如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手工艺品的精细度),并与教师的评价结果交叉验证,形成“劳动技能——品格成长”双维度的动态数字画像,为个性化反馈提供依据。三是多元评价可视化,劳动精神的可视化呈现。学校采用“雷达图+成长树”的可视化工具,将劳动评价从单一结果导向拓展为过程性、多维度的动态展示。如“莲之品”维度通过人工智能情感分析技术,捕捉学生在社区服务中的语言与行为数据,生成“责任感指数”;“莲之智”维度则通过项目化课程中的问题解决记录,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家长与教师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学生的“劳动成长树”,直观了解其在“五育融合”中的发展轨迹。
人工智能与劳动课程深度融合
的实践创新
非遗传承中的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是该校实践创新的重要领域。在《小巧手》非遗课程中,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文化传承与技能提升的双重目标。如木刻课程引入该技术,学生通过智能眼镜观察传统雕刻技法的三维演示,实时对比自己的操作轨迹与标准动作差异;刺绣课程则利用人工智能配色算法,推荐符合“莲文化”美学风格的线稿方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使高年级学生的非遗作品创意评分提升了32%。
农耕实践中的大数据应用,是学校实践创新的另一个重要领域。“莲馨农耕园”配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制定科学种植方案。例如,在“土豆种植项目”中,人工智能根据历史气候数据预测最佳播种时间,并结合学生的劳动日志生成《种植优化报告》,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规律与劳动智慧”的深层联系。此类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强化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价值观。
学校还进行多元场景下的劳动评价联动。整合家校社资源,构建全域联动的评价机制。例如,家庭劳动任务通过智能家居设备(如物联网洗碗机)记录完成质量,数据同步上传至学校平台;社区服务则借助区块链技术统计学生的公益时长与贡献度。人工智能技术综合多方数据,生成《劳动素养发展报告》,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依据。
学校还注重搭建社区服务中的智能协作平台。将人工智能技术延伸至社区劳动场景,开发“智慧公益协作平台”,解决传统社区服务中任务分配不均、成果反馈滞后等问题。平台将学生的兴趣特长与社区需求精准匹配。如,擅长绘画的学生主动加入“社区墙绘美化”项目,而组织能力突出的学生则负责统筹义卖活动。在“敬老院关怀行动”中,平台根据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如陪伴聊天等,为学生推荐适配的服务任务,并通过语音识别工具实时记录互动内容,生成《服务情感分析报告》,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同理心与沟通能力。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劳动教育
的挑战与对策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一是技术依赖与人文价值的平衡。虚拟仿真技术虽能提升教学安全性(如模拟烹饪操作),但过度依赖可能削弱真实劳动的体验感。对此,学校采用“虚实结合”模式:低风险任务(如编程设计)使用VR教学,而“农耕”“手工”等课程则坚持实地操作,确保学生感受脚踩泥土的真实触感。其二是数据隐私与伦理风险。劳动教育涉及大量学生行为数据,需建立分级保护机制。学校采用匿名化处理与本地化存储策略,并与家长签订数据使用协议,确保隐私安全。其三是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兼具劳动教育专业能力与数据分析技能。学校通过“人工智能教研工作坊”开展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智能工具的使用逻辑,同时强调“技术服务于育人”的核心原则,避免评价指标的机械化。
实践表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深度赋能劳动教育,推动“五育融合”落地。通过个性化教学支持、过程性数据采集与多元评价可视化,学生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而且在学校文化浸润中形成了清正、勤勉的品格。未来,学校劳动教育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机制,让技术真正成为“以劳育人”的助推器,而非替代者。(作者单位系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莲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