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艺苑 艺教撷英 油画长廊  民间艺术是美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8版:艺苑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艺苑
08
【美育论坛】

民间艺术是美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李增艳

我国民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资源。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民间艺术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民间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欣赏和参与中积极探讨、主动创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本土文化的情感。

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信息,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魅力为美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案例。比如,年画被赋予了很高的艺术价值,线条追求流畅、有力和富有节奏感,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陶瓷在很大程度上是按实际需要创造出来的,透过简朴、粗糙的外观看到丰富的内涵;刺绣在造型上多采用想象变形和夸张手法,而非自然写实,创造出富有创意和文化意义的刺绣作品;木雕造型凝练质朴,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纺织不仅为衣物制作提供了美丽的图案和质地,而且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剪纸因地域不同而特色鲜明,有的造型粗犷豪放、质朴夸张,有的细腻婉约、精巧秀丽;童谣在少儿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传承下来,当代创作者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新童谣,以反映当代儿童的需求和兴趣……这些民间艺术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家们通过含蓄、暗示和象征等手法来表达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使观者在欣赏中产生联想和想象,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审美标准和创造力。

民间艺术不仅丰富了艺术教学内容,而且推动了美育课程的创新和发展。目前,许多学校积极探索校园美育与非遗文化传承融合,对非遗保护创新和美育道德教化、增强学生美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有的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手工技艺者进校园开设非遗文化工作坊,带领学生制作刺绣、陶艺、剪纸等传统工艺品,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沉浸式体验来感受传统美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有的学校依托所在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借助延时服务、大课间活动等,将非遗项目和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融入学校美育体系,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非遗注入了“青春力量”;有的学校形成学校主导、教师领衔、社会力量助力的发展模式,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调查与研学活动四个方面入手构建课程体系,让学生将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与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以增强获得感和成就感。这些形式让学生实现“学中玩、玩中学”,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民间艺术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充分发挥民间艺术的美育作用。美育校本课程建设包括多个方向,如版画、农民画、书法、国画、陶艺、剪纸、戏曲、民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在校本课程中传授这些民间艺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精神,更好地发挥学校美育的教育功能。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知名农民画家、戏曲专家、书法国画专家和优秀创作者走进校园、走入课堂,进行作品展示和讲解,丰富美育课堂授课形式。学校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观看农民书画作品展、观摩民间艺术创作、参观老一代民间艺术家工作室,实现零距离互动,让学生在欣赏、访问、交流、创作与展示等活动中体验学习创造和交流合作的快乐,激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民间艺术融入校本课程,便于学校组建各类艺术社团,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多元化组织教学,丰富创作载体,提高作品表达力。鼓励学生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类比赛和演出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团结协作、责任担当的优秀品质。

民间艺术可以推动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展览和活动,拓宽学生作品展示渠道,增强课程开设动力。学生自主准备作品,既鼓励独立思考自主创作,又倡导同伴合作,给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秉持跨界思维,尝试把作品搬上舞台。学生精心准备作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力、想象力、动手能力,从中真正体验到团结合作、分享成果的快乐。民间艺术的推广,可以吸引更多社会关注和参与,形成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民间艺术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有力地推进民间艺术教学资源共享。数字场景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创新力和表现力,为民间艺术的传播形式和媒介渠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比如,线上课堂,“面对面、手把手”地向青少年教授民间艺术技艺。线上,教师既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虚拟形象;线下则建立互动区,既可以把视频中的实物通过虚拟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和技术,如穿戴设备、互动设备等创设情境,增强参与者的沉浸式体验。同时,还可建立以民间艺术为核心的线上和线下数据库与慕课群,供师生在线浏览体验,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艺始于技,终于意。“技艺”是手段,而“意”是目的。庄子曾提出“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认为美在于内在的人格、精神和理想,而不在于外在的表面状貌。民间艺术中的大巧之拙,成为比工巧更为高级的审美标准。民间艺术走进校园,为美育教学打开了一个新窗口,有力地推动校园艺术教育多元化、民族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系日照市东港区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中心)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