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平阴县锦尚小学:以“实践+公益+育人”续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跟着校长去跑步 图片新闻 淄博职业学院学生斩获全国大赛金奖 为学生打造心灵港湾 山东省量子未来技术学院落地济南大学 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洪山小学以篆刻艺术构建德育新生态 安丘市文华学校:“班主任+”领航非遗研学 阳信县河流镇刘庙回民学校: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火墙”

第4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4

为学生打造心灵港湾

——滕州市滨湖镇滨湖中学全环境育人的创新实践

□ 通讯员 刘超 王江波

在鲁南微山湖畔,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新正在书写着协同育人的温暖篇章。面对超过65%的留守儿童比例,滕州市滨湖镇滨湖中学坚持“内聚合力、外延触角”,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5个维度出发,织密以“全环境育人”为核心理念的育人网络,构建起“五维协同”的育人新格局。

以“荷”为景,校园处处皆育人

步入滨湖中学校园,从校门延伸至教学楼的“荷文化主题轴”令人眼前一亮。碧绿的荷叶、粉色的花瓣,在文化浮雕和诗词长廊的映衬下,显得生机盎然。

荷花文化不是摆设,而是学校文化育人的核心符号。“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像荷花一样,在泥泞中保持清正、不染尘埃。”学校校长范光琳介绍。从“荷风园”到“莲韵园”,从“善水园”到“班级荷花角”,一砖一瓦、一花一木皆寓德育之意。“我们班的墙上有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会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学生张晨曦说。

这种环境的浸润,远比一堂说教更具力量。正如一名教师所说:“教育并不是非要高声讲大道理,而是让学生每天看见、每天走过,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吸收。”

家校协同,编织立体育人网络

“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学习是老师的事,回家就让她自己看书。后来参加了学校的‘智慧父母成长学院’,我才意识到,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七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说。她的变化折射出家校共育的成效。

近年来,学校构建“三级家委会”机制,积极推动“家风建设五个一”活动落地——每天亲子对话15分钟、每周家庭会议一次、每月共读一本书、每学期家庭目标共商、每年一次家风故事会。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翼,缺一不可。”学校德育处主任宋青林介绍,每年,学校还会评选“最美家风传承人”,让学生采访自己的家人,写家风故事,拍成微视频。这些作品在校园中展播,激发了全体家长参与育人的积极性。

乡土铸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在洪山口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和国防教育科技城,滨湖中学的“红色小讲师”王浩正为游客讲述烈士韩玉清的故事。这位17岁牺牲的少年英雄,让听众红了眼眶。

“把本地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能让历史变得有温度。”宋青林说,学校将红色资源与课程建设有机融合,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与“走红色足迹·讲滨湖故事”活动。思政教育不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由“外在灌输”走向“内心触动”,实现了认知、情感与行动的统一。

除了红色教育,学校还鼓励学生走进乡村,采访村里的老匠人、老党员、老模范,编写《滨湖口述历史》校本教材。几年来,已收集整理近百篇“民间记忆”。此举不仅仅激活了课堂,更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真实故事让思政课堂有了生命温度。

数字赋能,筑牢网络防护堤坝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第二空间”。学校构建起“三位一体”网络育人体系,通过组织“网络文明周”“青少年网络素养课”“数字素养家庭指导”三大活动,引导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同样保持清醒和善良。

“我以前每天刷短视频,一刷一个小时,写作业老是拖拉。后来,老师带我们看了纪录片《屏幕背后的陷阱》,我才知道自己其实被算法‘驯化’了。”学生李硕回忆道。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李硕制订了严格的手机使用计划,告别了“手机依赖”。

学校还设立了“数字文明小卫士”岗位,让学生轮值担任网络安全知识宣传员,形成“学生讲给学生听”的良性互动,形成“同伴教育”新模式。

心理教育,为学生打造心灵港湾

“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这是心理咨询教师杨文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在滨湖中学,超过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成长的烦恼远比成绩更多。

“再硬的心,也要有个地方可以软下来。”学校建成功能完善的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晴屋”个体谈话区、“心语角”团体辅导区、“感统训练区”等专区,形成“普及+筛查+干预+追踪”四步走工作体系。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残障学生等重点群体,学校建立了“成长云档案”,实施“五个特别”关爱计划:特别生日、特别陪伴、特别沟通、特别训练、特别展示。2024年,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服务学生3400人次,满意度达98.7%

杨文超至今仍记得学生小磊的转变。这个曾自称“多余的人”的男孩,在观看了母亲录制的视频后泪流满面。“我们为他举办‘成长蜕变’主题班会,引导他逐步转变。现在,他成了广播站的骨干。”数据显示,2024年心理健康中心服务学生3400人次,其中留守儿童个案占比达72%,满意度高达98.7%

育人不是一场“独行者的远征”,而是一场“同行者的长跑”。正如校长范光琳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如果我们用荷的品格浸润心灵,用乡土的温度塑造人格,用网络的清朗净化空间,那么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特的光彩。”这簇发端于微山湖畔的教育星火,正在照亮更多农村孩子的追梦之路。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