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到沂蒙——一位山区教师72年的坚守与上万名学生命运的改写
他是一名山区教师,从教72年来,累计捐款171万元,资助2400多名贫困学生走出大山,在他带动下设立的“奖学基金”已资助上万名学生。
他曾做“落榜生学校”的校长,108名学生入学平均成绩为28.5分;毕业时,学生各科成绩居全县之首,78人进入重点高中,创造了“点石成金”的教学奇迹。
他曾受到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连续5届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
他还活着即被塑像,被誉为“行走的丰碑”。
……
他,就是沂源县退休教师李振华。
近日,由教育家李振华、资深教育媒体人陶继新合著的《大爱无涯:走近李振华》一书出版发行。该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再现了李振华支教沂源备尝艰苦、教学革新、逆境突围、爱生如子、愧对家人、捐资助学、克勤克俭等感人事迹。
捧读此书,仿佛穿越时空,来到70多年前的沂蒙,亲历他那艰难但笃定的教育拓荒之路,又仿佛走进他的心灵深处,洞悉他进退抉择的痛苦、忠孝难两全的折磨和始终初心如磐的信念。
翻页细读,一种情感、一种力量绵绵不断,直达内心,震撼灵魂,不知不觉已泪流满面。
至诚报国,心系沂蒙:
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李振华出生在南京。上学期间,老师讲的“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在他心中留下烙印。为老区人民做点事,成为他彼时的心愿。
1953年,刚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仅半年的李振华响应号召,来到山东支教。他拒绝留在大城市,再三向上级恳求,“我既然来了,就要到一个山最多、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
沂源县城东南110里的韩旺小学,是他支教的第一站。
在四面透风的破庙里,大石当桌,小石为凳,吃、住、办公、讲课都在这里。白天食不果腹,夜晚寒气刺骨,还有野狼“光顾”。从“六朝古都”来到沂蒙山腹地的“山沟沟”,李振华没想到,老区如此贫穷落后,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让他萌生退意。但乡亲胜似亲人的关怀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让他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要让“沂蒙红嫂”的下一代走出深山。
“择一事,终一生。”72年来,李振华多次放弃调回南京的机会,婉言谢绝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等部门把他调入省城工作的好意,先后经历了热恋中的女友提出分手,与父母聚少离多未能长久陪伴,带着90岁老母亲从南京来到沂蒙等艰难的抉择取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始终初心如磐、信念坚定。
乐教爱生,因材施教: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韩旺小学,复式班,5个年级,38名学生,最大的学生年龄38岁。教学困难重重:语言不通,他就苦学沂源话;学生没钱买纸笔,他就上山撬石头,磨成石笔、石板;没有教具,他就动手自制,纸糊的地球仪、皮球做的三球仪、黄泥做的计数器等28种教具在全县推广。
1955年,沂源县小升初考试录取率仅为10%,李振华带的12名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引起全县轰动。改教高中后,他自创“学导式”教学法,所带4个班学生高考政治平均成绩83分,名列临沂地区第一。
1982年秋,沂源县设立了一所“落榜生学校”——城关二中。108名学生平均入学成绩28.5分,26人数学0分,9人是派出所帮教对象。《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在采访后说:“这不像一所学校,好像一个收容所。”上级委派李振华担任校长。面对部分教师对这些孩子不抱希望的情况,他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优秀生同等重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教育理念。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这“一百单八将”毕业时,各门功课成绩都居全县之首,升学率达98%,其中,78人升入重点高中,创造了“点石成金”的教学奇迹。城关二中也因此成为沂源县第一个省级文明单位,成为当地初中学校的一面旗帜。《人民日报》为此刊发了长篇通讯《爱心滋润后进生》,并配发了评论《校长是关键》。
从韩旺小学到张家坡中学,再到城关二中,几十年来,李振华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工作中,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以大爱铸就人梯,助力成千上万个“山里娃”圆了“大学梦”。
捐资助学,倾尽所有:生活清贫但内心富有
沂源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乡亲们曾经吃糠咽菜、缺衣少穿。冬天,有的农户全家只有一件棉衣,谁出门谁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资助,很多孩子难圆“上学梦”。
为资助贫困学生,李振华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给学生交学费、买文具,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退休。1997年,已退休的他又将大半生的积蓄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共计2万元全部捐出。当地政府用这笔钱成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为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他将退休后8年打工所得的50万元工资及打工期间利用业余时间捡废品攒下的1.6万元全部捐出。72年来,他个人累计捐款达171万元,资助了2400多名贫困学生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
如今的他,每月只留500元退休金作为生活费,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茶叶都舍不得买,吃饭以玉米糊和南瓜菜为主,手腕上的表戴了65年,自行车骑了46年,一件灰蓝色的衬衣已经穿得泛白、领口破损,老布鞋的胶底已更换多次。
近年来,李振华把精力放在了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上。他倡导发起大型公益活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联系省内外260多名企业家与贫困生结对帮扶;他牵头组建了120余人的“振华公益使者——希望小屋志愿服务队”,带动全县累计捐建225所“希望小屋”;他还义务兼任31家单位的政治辅导员、顾问和名誉校长等职务。截至2023年,他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作事迹和理想信念报告3400余场,使100万人次受到教育和激励。
“虽然我的生活很清贫,但是我的内心很富有。我尽了一名人民教师应尽的责任,坚守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李振华说。
从告别“六朝古都”南京到扎根革命老区沂蒙,李振华以一代人的担当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披肝沥胆72载,他已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步履蹒跚的老人,沧桑岁月见证了他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每一天。他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教育的热忱、对学生的挚爱融入粉笔、化作叮咛,洒向蒙山沂水。他用微光点亮星辰,照亮了万千孩子的未来。
后记
此书是《教育家精神传习录》丛书的首本。该丛书主角均系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他们扎根一线,倾情奉献,取得了斐然的育人成就,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教育家精神,是新时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宝贵财富。
对我们普通教师而言,也许终身难以登临教育家的精神殿堂,但“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当我们翻开书卷,与教育家“面对面”的时候,那穿越时空的教育家精神,那薪火相传的师道之光,必将使我们于感动中净化心灵、点亮智慧、振奋精神。
(作者单位系滨州市滨城区北城受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