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立德树人谱新篇
时光荏苒,一转眼,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33年了。回首教学之路,既有欢笑也有泪水,既有收获也有失落,但留给我更多的是感动,是职业带给我的幸福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我从登上讲台的那一刻就开始考虑这两个问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知道,一个人如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终身受益。一所学校如果形成良好的阅读风尚,这个校园就会充满活力、智慧。从低年级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多读书、写日记,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日记的字数不限,哪怕只有一两句也可以,只要养成习惯就好。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教案。课前5分钟,我会给学生讲与所学课文有关的故事,或读一段美文佳作,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阅读课上,我和学生一起读书,共同交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从而爱上阅读。课下,让学生每天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读书,并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从书中汲取营养,积累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人文情怀。
曾经有一名学生只跟我上了一年级的一个学期就转学去了贵州,没想到,他转学后,还给我寄来一张贺年卡和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思念之情,还给我介绍了他的学习情况以及那边的环境。“……老师,这里的冬天树叶还是绿的,山上也是绿的,小雨下起来没个完,可是并不冷。老师,等我长大了就去看你……”一名低年级的学生能写100多字的信,这也与我平时让学生练笔有关。10多年后,这名学生考上了贵州的一所大学。2004年的一个寒假,他果然来看我了,和我聊起当年他这个“调皮鬼”跟我学着读书、学着写日记的情景。那一刻,我感觉所有对学生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别名叫“影响”。要想让学生多读书,作为教师的我更得多读书。好书浩如烟海,我喜欢的书也很多。学生时代,我喜欢读琼瑶、三毛、金庸等作家的作品;工作后,喜欢读一些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比如教育专家于永正的《教海漫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周黎明老师的《杏坛小语》等;现在,喜欢读余秋雨、迟子建、贾平凹、丁立梅等作家的散文集,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读后收获颇丰;另外,我也会时时翻阅学校订阅的《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等报刊。这些书和报刊为我忙碌而平凡的生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喜欢边阅读边记笔记,把好词佳句或者读书感悟等随时记下来。每天写日记或者教学随笔,也是我多年来的习惯。写得多了,就有了一种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的欲望。最近几年,我试着向全国各地的报刊投稿。我觉得,如果我的文字被更多读者读到,写的作品能荡涤自己和读者的心灵,给社会带来正能量、传递真善美,能引领我的学生乐于阅读、勤于写作,这就是写作的意义所在吧!
几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政协报》、《教师报》、《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阅读时代》、学习强国等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各类文章300多篇次。我的作品《〈山东教育〉让我梦想成真》在纪念《山东教育》创刊75周年“我与《山东教育》”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作品《远去的说书声》荣获山东省首届语文教师“杏坛杯”写作大赛优秀奖,作品《破茧成蝶》《好一朵迎春花》分别获第十届、第十一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征文优秀奖。2022年,我还被聊城日报社评为“副刊优秀通讯员”。
我喜欢把我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学生耳濡目染,也爱上了写作。这些年来,我的学生在各类小学生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学生的习作多次登上《聊城晚报》,其中,学生乔羽被评为“校园之星”,还登上了《课堂内外》的封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也与时俱进。那么,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要不断提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最是书香能致远,立德树人谱新篇。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为学生的童年打上最亮丽的底色,在教学路上继续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系聊城市茌平区信发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