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
以“劳模+工匠”精神引领 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在于将科技研发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论文写在车间里,成果转化在流水线上’,服务好、支撑好滨州的产业发展。”谈起如何发挥好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荩一这样说。
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以“劳模精神”铸魂、以“工匠技艺”赋能,通过党建引领、团队攻坚、产教融合,成功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协同创新中心矩阵,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滨职样板”。
博士领衔强根基,打造“双师型”创新铁军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赵霞教授,是学校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也是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推动者。作为工学博士,她以“永争一流”的魄力带领团队构建起“博士引领、全员奋进”的创新生态:团队中6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4人已获得博士学位;团队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主编、参编“十二五”“十四五”规划教材5部,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成为职业教育“双师型”团队的标杆。
在党建引领下,团队荣誉接踵而至。2023年,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2024年,教工党支部入选山东省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形成“党建+创新”双轮驱动的生动实践。“职业教育的创新团队,既要站得稳讲台,又要攻得下技术难关。”赵霞表示。
“劳模+工匠”双引擎,跑出产教融合“加速度”
“科研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必须扎根产业一线。”2019年,赵霞挂职滨州城建集团“科技副总”,带领团队将BIM技术注入传统建筑业:三维施工建模、装配式建筑创新、桥梁钢构件设计……技术攻关催生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助力合作企业年增收近1亿元,推动山东永昇重工有限公司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校企协同创新的“朋友圈”持续扩容:与鼎元芳华有限公司共建造价人才工作室,为泽信集团设计定制BIM软件,向中铁集团输出钢模板设计体系。团队研发的“路桥模板及其组装方法”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对接。赵霞团队成员以“科技副总”“企业导师”等身份,将工匠精神的“精度”融入技术转化全链条,累计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20余项,成为区域建筑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智囊团”。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度挖掘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功效,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等全链条要素深度融合。常态化组织青年博士、技术骨干深入企业研修锻炼,开展技术攻关,取得异麦芽酮糖、活塞先进制造技术、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等重大技术突破。年均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余项,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到款额年均6000余万元,形成了“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的产学研用闭环融通创新范式。
“三中心”矩阵成型,扛起服务“国之大者”使命
创新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从滨州市BIM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到教育部BIM工程协同创新中心(2019),再到山东省高等学校BIM新技术研发中心(2022),学校用5年时间完成创新平台跃升,构建起覆盖数字建造、智能装配等前沿领域的研发矩阵。
这些平台不仅是技术“孵化器”,而且是产业“推进器”——指导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8次摘金夺银,推动滨州城建集团、恒通公路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建筑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迈进。
“协同创新中心的使命,就是用‘劳模精神’点燃创新火种,用‘工匠标准’锻造产业竞争力,让职业教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刘荩一介绍,今年以来,滨州职业学院实施了“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选派300名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聘任200名企业能工巧匠走进校园兼职任教。同时,依托省级以上5个联合体、共同体和10个科创平台,服务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如今,滨州职业学院正以“劳模+工匠”精神为双翼,以高水平协同创新中心为支点,在职业教育与产业变革的交响中,奏响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强音,赋能滨州“双型”城市建设,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图片提供:滨州职业学院)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团队
获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赛项金奖
在企业施工现场开展技术指导
团队成员赴施工现场进行数据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