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制思维激活师生自觉成长力
——德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激发师生自驱力的实践探索
走进德州市实验小学,记者迎面看到的是国旗下篆刻着“尊重自由、激发自觉”8个大字的雕塑作品。这8个大字凝练的是该校近年来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办学思考。
“我心中的学校应该是一座生态园。在这里,孩子可爱,教师可亲;每个人都能自由成长,找到自己的方向。拔节育穗,未来可期。”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于莉说。2019年,她来到实小任职,刚进门便被这所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震撼了。这里有近50名省、市教学能手、学科骨干,数万名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从那一刻起,“如何让这所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便成为她日夜思考的课题。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于莉提出了“以机制思维推动师生自觉成长”的决断方案。她认为,一所卓越学校的发展需要从系统和结构着手,持续发挥机制引领“四两拨千斤”的乘法效应。5年来的实践表明,当初的策略是对的,是真正激发师生成长自驱力的有效路径。
机制一:以榜样工程,共绘“尊重自由、激发自觉”同心圆
在学习当代教育家于漪的事迹时,该校有一名青年教师在随笔中写下“‘手中有知识’与‘心中有情怀’哪个更重要”的深刻问题。在学习身边榜样教师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一对一”访谈榜样教师,将他们的成长历程以及多年来形成的教育心得编纂成册,形成了《薪火相传》与《献给青年教师的60条硬货实招》两套校本教材。开办“午间三分钟·思政微课堂”校园广播,从“学习身边榜样,到链接时代榜样,再到以小见大看世界”,三个板块以多角度、多元化的发展视角去传播榜样力量,让这些可学可行的榜样故事走进学生内心。走心的教育方式融入的是温润引领,内化的是成长力量。
“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没有办法用一种模式去定义学生。他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能由他们自己去思考,而我们就是更多地给予他们榜样的引领、正能量的浸润。”一名年轻教师说。于是,在这所学校60周年校庆时,他帮助学生成立了logo(徽标)设计小组。在一个清晨,他们意外收获了一枚凝聚着学生深情的校庆logo。至今,这枚logo的原稿仍然摆在校长的办公桌上。于是,在去年暑假,由六年级(1)班学生倾情打造的“迎新消夏节”在新生入学前惊喜亮相。一名学生说:“本来,我们做这个活动是为了让新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能提前来到学校、认识学校、爱上学校,没想到很多学长也都回到学校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真是太高兴了。”优秀学生白梓霖通过宣讲身边榜样故事不断积蓄成长力量,接续获得“德州市金牌英烈讲解员”“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近年来,学校有30余名教师、500多名学生获得省、市级荣誉,学校“榜样工程”被评为山东省“一校一品”党建品牌。
机制二:构建星级评价机制,共建“以评促学、赋能成长”新图景
为了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学校基于“尊重自由、激发自觉”的文化价值引领,着力构建“三维五阶七能力”星级教师评价机制,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订了不同的发展目标,让教师找到自己的发展轨道、成长路径,推进教师自主发展。
“我们立足每名教师的实际,分析培训需求,开展了分层次、分类别的精准培训,让每个人都能获得收获的幸福感和内在的成就感。”于莉介绍,“针对新入职教师的成长需求,开发‘新教师成长课程’,制定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培训方案,帮助他们快速进入状态。而对骨干型和专家型教师而言,我们应该问的是:‘你想做点什么?学校可以帮你做什么?’”
就这样,一批教师自觉地朝向自己心中的教育目标出发,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教师吴晓云负责诗歌班级,就用诗歌为学生打好了人生的底色;刁冰心带领美术组学生成立“童年艺术馆”,给学生提供了与艺术对话的平台,至今已经为60余名学生举办了个人专属画展。美育项目“你好艺术、美润童年”荣获山东省小学美术创新教学案例二等奖。科学项目组连续5年开展“科技创新节”,培育了一批批热爱科学的学生。教师张志英领衔的语文名师工作室出版了《扬起阅读的风帆》,杨秀清带领的数学名师工作室出版了《有温度的数学》。STEM项目组研究的“‘STEM+生态教育’理念下科学课程开发与建设”国家级课题顺利结题。“三维五阶七能力”星级教师评价机制被评为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一等奖。
机制三:优化组织结构,共筑“团结奋进、敢为人先”生态圈
2020年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年,在德城区教体局的领导下,德州市实验小学踏上了集团办学的新征程。这不仅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为德州教育优质均衡区建设发展贡献了力量。
但在集团办学的实践过程中陆续出现了包括“先进教育理念在集团中内化阻力大”“行政管理一元化形成‘孤岛效应’”等问题。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如何提高薄弱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凝聚三校区合力,谋集团发展大计?这些成为集团发展面临的难题。于是,集团开展大讨论、大调研,最终确定以“组织架构改革”为载体,通过机制创新破解资源配置难题,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示范价值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组织的变革。集团首先构建起“行政+学术”双轨并行机制,让每名愿意为集团优质均衡发展添砖加瓦的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确保集团各成员学校之间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进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过去,很多专注于教育教学的教师其实并不关心集团办学的进展情况,更多的是行政干部在推动集团办学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感只依靠行政干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到集团发展工作中来,才能最终实现‘共建、共享、共生’的集团发展目标。”组织架构改革项目负责人庞世珍介绍。
输血不如造血。在集团组织架构重建时,学校建立了“行政+学术”双轨制,突出了学术的主体地位;建立了学术委员会统领下的三级学科带头人机制。选聘了一批有教研能力、有集团发展愿景的骨干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赋予其中层干部同等的责权利。同时,学校明确了行政干部的服务性质,协助学术干部组织学科教研及项目研究,为学术干部解除了不擅长组织事务性工作的后顾之忧。
在集团架构机制创新的推动下,一大批一线骨干教师突显出来,集团的教研生态很快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主题教研由原来的“教学管理中心布置,教师们被动参与”变成现在的“学科带头人凭借自己的专业性发起各种前沿且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教师们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的参与兴趣提高了,教研氛围更加热烈了;学校的项目化研究从原来的“学校让我研究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我想主动研究什么”;集团教研从原来的“被动送课”到现在的“每周主动一次送课指导”……当更多的教师投身到集团发展过程中的时候,集团带领各校区办学成效迅速提升。集团办学成效显著,结合各校区地域资源,教师研发跨学科课程,形成了“一校区一特色”的生态育人场域。
德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机制思维”为引擎,围绕精神引领、评价改革、组织重构方面协同发力,成功构建了师生自主生长的教育生态。如今的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个校区如同三棵根系相连的参天大树,在共享共生的土壤中蓬勃生长。正如于莉所言:“当机制成为撬动成长的支点,教育便不再是单向的塑造,而是一场师生共赴的自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