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让每次“碰撞”都成为照亮成长的光 济南市历城区:“全息评价”激活体育课堂新生态  生活美育课程校本化润泽学生心灵 图片新闻 教育戏剧:让农村寄宿学生开出“情感之花”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教改风采】

济南市历城区:“全息评价”激活体育课堂新生态

□ 王建华

济南市历城区中学体育教研团队以20余年光阴深耕一线,将“一引二维三化”体育教学全息评价体系从教研团队的蓝图化为区域校园的实践样本,为体育课堂评价范式革新注入澎湃的教研动能。

2003年埋下探索的种子开始,教研团队便扎根于课堂真实情境。他们打破传统单一技能测试的窠臼,在教研实践中确立了“思政引领”的核心导向,构建起“学生发展”与“教师能力”双维交织,并融合“评价标准多样化、数据应用智能化、结果运用协同化”理念的全息评价框架。经过20多年的探索,该体系从1.0雏形迭代至3.0成熟版本,构建起“2维度、5领域、32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体育课堂从“经验评判”跨入“数据说话”时代,实现了从模糊定性到精准量化的蜕变。

数据驱动,共筑体育教学新生态

团队研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用表》和《课堂运动负荷评价用表》构建了“备课设计—课堂实施—教学效果”三维框架。课堂上,智能穿戴设备实时捕捉学生心率,动态锁定140160/分钟的最佳负荷区间。这套初中体育课堂评价系统在区域内的应用推广,推动优质课评价效率提升60%,更催生“生理负荷+教学效果”双维模型在全区推广。

创新实施“一引三维三化”培养工程:通过主题教研引领,构建课例研讨、联合教研、专题培训三维联动机制,建立“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阶梯式发展通道。教师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累计200余名教师获奖,其中有国家级优秀教练员4人、省级优秀教练员9人;姚波等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3项;推动80%的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获省、市级教学成果奖4项,建设名师工作室3个。

依托“幼小初高”四级衔接机制,过程性评价深度嵌入足球人才“选拔—培育—输出—辐射”全链条。智能装备实时分析战术表现,大数据精准调控训练负荷,避免了传统选材育才的盲目性。成果令人瞩目:女足勇夺国际奖项,其中包括世界中学生锦标赛冠军,男足问鼎全国赛事;培养输送“国字号”球员4人,7人进入职业俱乐部,20余人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

政策赋能,为打造“历城样板”增添活力

今年春天,我省出台《山东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并强调科技赋能与评价改革。政策的实施为历城区教学的评价实践赋能,体育课堂评价闭环、阶梯式教师培养发展通道、人才贯通四级衔接机制等实践印证了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历城经验加速辐射带动。该成果被列为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大课题并顺利结题,2022年获济南市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教研团队还聚焦“体育课堂全息评价”“智能穿戴设备精准化赋能教学”“学练赛评一体化”等课题,力求为县域提供更多方法论。

未来已来,写好体育评价改革时代答卷

当历城区文博学校的学生在AI大屏前调整跳绳节奏,当历城区智轩学校的体育课堂在数据驱动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这场始于课堂的评价变革已在城乡校园间铺展为一条“以评促学、以评强教”的生态链。

历城区以“全息评价”为支点,撬动了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系统变革: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稳居全市前列,教师专业成长硕果累累,竞技人才梯队厚积薄发。这既是历城区对“健康山东”的答卷,也是基础教育体育课堂评价的一个缩影。

未来,教研团队将继续完善评价标准,深化核心素养融合,在山东省“每天运动两个小时”的蓝图下,让“历城经验”激活更多校园的运动基因。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