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潍坊市坊子区:解锁立德树人的“全环境密码” “四个抓”激活教育督导新动能 图片新闻 微山县教师资格认定实现“零跑腿” 群众办事省时省心 乐陵市“一站式”助学贷款服务助力学子圆梦  “456”模式构建教育优质均衡新生态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党建引领铸魂 多维协同聚力 数字赋能创新

潍坊市坊子区:解锁立德树人的“全环境密码”

□ 张廷强 李云龙 王洪新

从城区校园到乡村课堂,从红色教育基地到数字云端平台,一场覆盖潍坊市坊子区全域的育人实践悄然展开。近年来,该区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为主线,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大育人场域,构建起“党建引领铸魂、多维协同聚力、数字赋能创新”的立体化育人大格局。正如坊子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于世升所言:“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让每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土壤,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全环境中汲取成长养分。”

党建引领,铸魂固本强根基

“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我们都会在国旗下讲坊子的红色故事,让学生知道脚下的土地曾流淌着怎样的热血。”坊子区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刘元文站在校园里的“红色印记”文化长廊前介绍。

作为全省首批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区,坊子区将党建“主心骨”作用融入教育全过程,23所中小学实现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肩挑”,区委常委定点联系学校制度让教育发展难题在一线解决——2024年教师节,200万元专项表彰资金的及时拨付,正是党建引领教育优先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坊华小学,学生创作的“廉洁手抄报”挂满墙壁,校长赵晓蕾指着一幅画有莲花的作品说:“我们结合本地潍南县委旧址的廉洁文化,让思政课从课本走向生活。”该区构建的“党建+思政”融合体系,不仅打造了“坊子红色印记”等15门校本课程,而且将课堂延伸至坊子炭矿博物馆、潍坊党性教育基地等实践场所。每到周末,载着学生的“红色研学车”穿梭在城市间,年均200场的研学活动让5万余名青少年在触摸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

协同育人,全域联动汇合力

“以前,我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现在,我每周都能在家长学校里学到新方法,知道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理想小学家长白秀军的话,折射出该区家校协同的深度变革。坊子区校家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搭建的“区—校—班”三级网格,让35所规范化家长学校成为家庭教育的“充电站”。在“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中,教师走进3万余个家庭,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2000余条,解决入学安置、课后服务等问题1800余个;“坊子教育”微信公众号每日发布的资讯动态能实时触达10万名家长,实现了教育信息“零壁垒”。

社会资源的整合让育人空间无限拓展。在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一群中学生围在广场上的大飞机旁感受科技的魅力。这是该区“产教融合”的常态化场景。多个部门联动的全环境立德树人联席会议,将科技馆、博物馆、高校等10余处公共设施转化为“校外课堂”,年均100余批次研学团队在此触摸科学与历史的温度。而在校园周边,“护苗2024”专项行动织密安全网——校外培训机构投诉量同比下降60%,学科类机构压减率达100%,校园周边200米文化市场清查实现常态化,使学生的成长环境变得清清爽爽。

“我每周都去社区当环保志愿者,妈妈说这是最好的‘社会实践课’。”潍坊四中学生张力的志愿服上,“教育+公益”的标志格外醒目。坊子区教育志愿服务总队有注册志愿者2000余名,年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社区义务支教”“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400余场,服务时长超2万个小时。

数字赋能,智慧教育向未来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城区老师正在演示3D打印技巧,大家可以同步在实验室操作。”在坊子区偏远的黄旗堡街道中心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同步课堂”连接起城乡课堂。近年来,该区建成的教育云平台整合5万余节优质课程,“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覆盖率达100%,让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得以共享名师资源。在新增的3000余节数字资源中,红色教育、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尤其受欢迎。正如该校校长张汝军所说:“数字技术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每个课堂都有‘最强大脑’支持。”

在坊子区实验学校的人工智能教室里,学生正在为无人机编程,准备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该区在15所中小学开设的编程、机器人课程,不仅培育出一批科技“小达人”,而且构建起“线上+线下”的立体学习空间——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100%,“线上教学创新大赛”吸引了1000余名教师参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结出硕果:2024年获评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相关经验在全省数字化赋能学前教育现场会上推广。

网络空间的清朗同样是育人重点。“我们通过召开‘绿色上网’主题班会、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学会在数字世界中保护自己。”坊子区教体局安全科科长张胜元介绍,该区联合网信办开展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举办“防沉迷”专题讲座20场,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全区中小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测评优秀率达85%。当黄旗堡街道中心小学学生通过“同步课堂”学会风筝扎制的数字化设计,当潍坊四中学生在“云端”与名校学生共上思政课,数字赋能正让教育公平从愿景变为现实。

从晨光中的校园党史宣讲到夜幕下的家长课堂,从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到屏幕两端的智慧互联,坊子区的全环境立德树人实践,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着下一代的精神品格。“教育是接力赛,我们种下的清廉之花、科技之种、责任之根,终将在孩子们的未来绽放结果。”正如于世升所言,坊子区正发挥家校社网协力,让每名学生的成长之路都有清风相伴,有阳光普照,有整个社会的温暖守护。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