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队队员与残疾人相融相亲,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童心筑梦向未来,与爱同行待繁花
本报讯 木屑在电钻嗡鸣中纷飞,蒙尘的桌面重现温润光泽;“掰手腕”的角力间爆发出阵阵欢笑声;红色故事在专注的眼眸里播下坚韧的种子——在烟台高新区如康家园,短短三日,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童心筑梦,爱心领航”“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志愿者,用汗水和笑容与残疾人共同书写了一段充满温度与光亮的夏日篇章。
如康家园是一间集非遗文创、手工制作、日间照料、精准康复、托养服务于一体的残疾人服务之家,本年度共服务残疾人15名,为残疾人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照料服务。“三下乡”志愿服务队队员来到这里,聚焦社区康复、社交礼仪、同伴互助等服务领域,提升了助残扶残服务品质。
破冰游戏与即兴才艺瞬间点燃了气氛,当“快乐学习、安全第一”的约定在课堂响起,心与心的距离悄然拉近。课间,一场“掰手腕”的角力在欢声笑语中展开,额头相抵,手指紧扣,纯粹的欢乐驱散了陌生与倦意。汗水随之挥洒在劳动中:宿舍里,志愿者扶着残疾人整理床铺,动作轻柔坚定;教室中,他们奋力搬运杂物,让蒙尘的桌面重现光泽;办公室内,他们专注操作电钻,相互配合,使崭新的书桌稳稳立起;康复室中,他们合力挪动器械的“哐当”声,是协作的踏实回响。每滴汗水都在为这个家园增添新的光亮。
精神的滋养在互动中悄然流淌。志愿者将胶东大地上的红色故事搬进课堂,残疾人围坐聆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革命情景的模拟、需要紧密协作的团队游戏成为播撒红色种子的沃土。在志愿者鼓励的目光里,残疾人尝试沟通、合作。那些关于勇气与坚韧的故事化作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一点点舒展自己,努力克服与人交往的无形藩篱。红色精神基因在寓教于乐的浸润中悄然融入成长的脉络。
三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留下的回味却温暖悠长。志愿者与残疾人相融相亲,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当活动画上句号时,他们的心已踏上更远的航程。(方子晗)